敖丙不明“老靈魂”為何物,遂向門願法師求教。
門願法師言道,老靈魂者,乃未飲孟婆湯之靈魂也,尚憶前世之事,未過奈何橋,未至極深黃泉。
門願法師又問敖丙,撫仙之麵可有酒窩。
敖丙答曰,有也。生前,其最喜撫仙之酒窩,每飲吻之,撫仙輒羞澀無比。
門願法師曰,此即矣。
撫仙深愛汝,過奈何橋時,不肯飲忘汝等愛情之孟婆湯,執意留存愛之記憶,故孟婆不許其過奈何橋輪回轉世。
撫仙就這樣成為了奈何橋前孤獨的魂魄,數千年在那裡遊蕩徘徊。由於她的臉頰上有一個深深的酒窩,是遊魂的老前輩了,所以被奈何橋前遊蕩的魂靈們稱為“老靈魂”。
原來,撫仙生前為了拯救萬民,毅然決然地跳下了黃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因為她的這一舉動,積累了巨大的功德,所以她不必遭受無間阿鼻地獄的痛苦折磨。
孟婆看到撫仙如此有功德,便決定將她“囚禁”在禹墟的“天匭”之中保護起來,並用一朵萬年紅蓮滋養她,等待她被釋放的那一天。
撫仙的老靈魂
而這一天的到來,需要借助利用女媧補天神石製作而成的青綠玉簪。因為這根玉簪是當年伏羲送給女媧的定情信物,女媧曾用自己的元血滋養之,即將部分靈識封印於青綠玉簪之中,在上昆侖煉石留給撫仙作為今後相認的信物。
母女同心,隻要近身方圓數裡,女媧即能收到青綠玉簪的信息,而撫仙隻要佩戴此青綠玉簪,玉簪就會發出光茫四身的靈光,便能引導其尋得母親女媧。
而之後撫仙也用自己的元血滋養玉簪,久之,青綠玉簪便有了靈性,能認得元主的靈識,也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引導撫仙的老靈魂回到她原本的身體裡,並喚醒之。
原來如此,但夢龍直男敖丙除了撫仙之外,沒有與人類特彆是女人打交道的經驗,是故他還是不敢直接去找戴王妃借取青綠玉簪。
看到這種情況,門願法師心中一動,立刻做出了一個決定——陪同敖丙一同前去拜訪戴王妃,向她借取那支青綠玉簪。
敖丙聽到門願法師的提議後,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對門願法師的這個決定感到非常滿意,因為有門願法師的陪伴,他覺得這次借取玉簪的任務肯定會順利完成,他知道帝賀和戴王妃都很尊敬門願法師。
敖丙滿心歡喜地學著人類的樣子向門願法師行了一個標準的作揖禮,以表達他對門願法師的感激之情。這個作揖動作做得十分規範,顯示出敖丙對門願法師的敬重。
門願法師麵帶微笑,緩緩伸出手,輕柔地扶起敖丙,仿佛這一動作蘊含著無儘的慈悲與善意。
敖丙見狀,連忙起身,恭敬地再次向門願法師行了一禮。
門願法師微笑著回應,他的笑容如春花綻放,溫暖而親切。他輕聲說道:“夢龍啊,不必如此多禮。你我之間的法緣,尚未了結呢。”
敖丙聞言,心中略感詫異,不禁問道:“法師,這是何意呢?”
門願法師微微一笑,解釋道:“300年後,貧僧還需借助你的力量,前往龍宮尋取那部珍貴的《華嚴經》啊。”
敖丙聽得一愣,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還有如此奇妙的法緣。他有些失神地喃喃道:“還有這樣的好事?小龍我除了799年後將化身白龍馬隨那帝賀化身的唐僧去西天取經,竟然還有如此法緣……”
門願法師見狀,嘴角的笑容更甚,他繼續說道:“不僅如此,你與撫仙所孕育的孩子,將會成為《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他將向眾生講述那五十三參的故事呢。”
敖丙聽聞此言,心中震撼不已,他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看著門願法師,仿佛這一切都如同夢幻一般。
看著滿臉困惑、似乎還有很多問題想要詢問的敖丙,門願法師連忙擺了擺手,示意他先不要說話。然後,門願法師語速飛快地解釋道:“現在當務之急是找到戴王妃,借到那支青綠玉簪。至於華嚴經的事情,我們可以稍後再詳細討論。”
敖丙雖然心中仍有諸多疑問,但他也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於是點了點頭,表示同意門願法師的意見。緊接著,門願法師二話不說,拉起敖丙的手,如離弦之箭一般,向著孤山島疾馳而去。
兩人的身影在空中急速掠過,仿佛兩道閃電劃破天際。風在他們耳邊呼嘯而過,卻絲毫不能影響他們前進的速度。敖丙緊緊跟隨在門願法師身後,不敢有絲毫怠慢。
當他們來到孤山島時,發現戴驚鴻正在與眾人一起忙碌地搭建民工們的臨時營帳。陽光灑在她的頭上,仿佛給她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散發著柔和的光芒。
敖丙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然後邁步上前,恭敬地向戴驚鴻行禮道:“王妃殿下,在下敖丙,有一事相求。”
戴驚鴻見狀,停下手中的工作,微笑著看著敖丙,問道:“哦?何事?”
敖丙連忙將要引回撫仙的“老靈魂”以及門願法師所說的關於青綠玉簪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戴驚鴻,並懇切地請求她能將青綠玉簪借給他,以救撫仙一命。他承諾待事情辦妥之後,一定會將青綠玉簪完好無損地歸還。
門願法師也在一旁詳細地解釋了事情的緣由,希望戴驚鴻能夠理解他們的難處。
戴驚鴻聽完之後,微微一怔,她上下打量著敖丙,眼中閃過一絲猶豫。茲事體大,青綠玉簪關係著能否尋回青晶,她可不敢擅自做主。
戴驚鴻猶豫片刻後,還是對敖丙說道:“此事關係重大,我需等帝賀自元謀回來後,再做定奪。”
敖丙心中雖然有些焦急,但也明白戴驚鴻的顧慮,他點點頭表示理解。
然而,時間緊迫,大波那銅棺中的撫仙殘魂大限將至,不能殘存太久,於是門願法師提議道:“王妃殿下,事不宜遲,不如我們一同趕往元謀,找帝賀商量此事,也好儘快做出決定。”
戴驚鴻思考片刻,覺得這個提議不無道理,便答應了下來。
{偈語}
龍樹菩薩,龍勝(又名龍猛),從龍宮取回下本之《華嚴經》,《華嚴經》方得以再現於世。
《華嚴經》是一部具有啟悟小說性質的經典,經中所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表現了求道精神,不同於一般佛經,具有啟悟小說的性質。《華嚴經》蘊含著深邃靈動的禪悟思維。圓融既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