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話一出,監控室裡不少人都露出了喜色,如果真能這麼快完成升級,那後續的計劃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展開。
然而,另一位科學家則輕輕搖了搖頭,開口打斷了他的暢想:
“我說老劉啊,你先彆太激動。理論計算是這樣沒錯,但實際操作起來,恐怕沒這麼簡單。”
那名科學家一愣,目光看了過去。
“首先,秦浩同誌是人,不是機器。我們不能要求他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進行能量吸收,
這不現實,也違背了我們以人為本的初衷,他需要正常的吃飯和休息。”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
“其次,即便是六峽大壩這樣的巨型水電站,也不可能將所有電力,或者說如此巨大的功率,毫無保留地、長時間地隻供應給一個點。
大壩的電網還承載著許多工業、農業和民生用電,每一度電都有它的去處。
現在這種一千千伏的特高壓,每秒五千點能量的輸送,是我們為了測試係統上限和秦浩同誌的承受能力,在確保絕對安全前提下進行的短時極限測試。
長時間維持這種狀態,對電網的壓力,對設備的要求,都是極大的考驗,也會影響到其他方麵的正常供電。”
此言一出,方才還麵帶喜色的眾人頓時冷靜下來。
是啊,這些都是要考慮的。
而之前那名劉姓科學家也恍然大悟,有些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
“你看我,激動得都把這些關鍵因素給忘了。”
羅瑞祥領袖微微頷首,科學家的分析正是他所顧慮的。
他看向水電站負責人李東來:
“東來同誌,以你們水電站的實際情況,以及考慮到電網的整體負荷和安全冗餘,
如果我們要為秦浩同誌提供一個長期、穩定、且安全的充能環境,你建議的持續輸出功率大概在什麼範圍比較合適?”
李東來顯然早已思考過這個問題,他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
“領袖,根據我的評估,在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並且不影響其他主要供電任務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為秦浩同誌單獨開辟一條專供線路,穩定提供大約兩千千瓦的輸出功率。
這樣換算成係統能量,大約是每秒兩千點。這個數值,我們水電站可以做到長期穩定供應,並且有足夠的安全冗餘。”
“每秒兩千點嗎?”有科學家沉吟道。
“這個速度雖然比極限測試慢了不少,但勝在穩定和可持續。
一天按八小時計算,就是五千七百六十萬點能量。一百億點,大概需要一百七十四天左右,也就是不到半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可以接受。”又一位能源專家點頭讚同。
“半年時間,換來係統的穩定升級和秦浩同誌的健康安全,完全值得。而且,這已經是我們能想象到的最快、最安全的方案了。”
在場的科學家們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安全和可持續,才是最重要的。
這時,程海棠忽然開口:“領袖,如果按每天八小時充能,我們是否可以考慮,讓小秦在休息,比如睡眠的時候進行?
這樣既不影響他白天的正常活動,也能保證充能效率。
我們或許可以為他專門設計一張……嗯,可以進行能量傳導的床?”
這個提議讓眾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