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後。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句曾經一直喊出的口號,如今成了人們掛在嘴邊的熱詞。
媒體的頭版頭條、街頭巷尾的議論、網絡上的每一個熱搜,都充斥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而教育改革的春風,已經在進行中。
“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引力彈弓效應,請大家翻開《星際航行》第三章,
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航天器的速度最高能提升多少?”
一所高中學校裡,
課堂上,一名老師指著大屏幕上旋轉的太陽係模型,神采飛揚地提問。
下方的學生,眼中都帶著求知欲,沒有了以往的厭學情緒。
紛紛舉手回答問題。
“老師,這個我知道……”
然而,學生們在學校學的不亦樂乎,可他們的父母卻遭老罪了。
“完了完了,我兒子問我戴森球的原理,我跟他說那是戴森吸塵器出的新款,差點被他打死!”
“樓上的,我教你一招,你就跟他說,等你考上太空艦隊,自己去造一個不就知道了。”
“兄弟,你彆聽他的,你就跟你兒子說,這個問題太低級了,我不屑於回答。”
……
在炎黃國的另一處航天發射中心,一座座龐大的建築工地拔地而起。
這裡就是國家重點工程——新一代航天飛行器的建設現場。
然而,放眼望去,偌大的工地上,竟看不到幾個人影。
取而代之的,是成千上萬個機器的身影。
它們都是多功能建築型機器人,由科學家精心設計,剛下線就被部署到了這裡。
它們有的驅動著巨大的挖掘機,進行著精準到厘米級的土方作業。
有的三五成群,將重達數十噸的鋼結構輕鬆舉起,在激光定位的指引下,嚴絲合縫地拚接在一起。
還有的在已經成型的建築內部,進行著複雜的管線鋪設和設備安裝。
它們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動作迅捷而精準,效率是人類施工隊的十倍以上。
另一方麵,隨著工作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許多傳統崗位被代替。
然而,這些閒下來的工人,並不是真的無所事事。
因為國家迅速啟動了“星際人才培訓計劃”。
想要學習新技能的工人,可以選擇自願報名,整個學習期不收取任何費用,而且還提供吃住。
在魔都的一家轉型培訓中心裡,曾經的塔吊司機老王,正戴著VR眼鏡,笨拙地操縱著虛擬搖杆。
在他眼前的虛擬世界裡,他正在為一個月球車更換能源模塊。
“嘿,老王,你這把手又抖了!到時候真上了月球,你這一哆嗦,幾千萬的設備就報廢了!”
一位工友在一旁開著玩笑。
“我再試試,我還就不信了。等老子學會了,第一個報名去月球開礦,到時候給你們一人帶一塊隕石石回來當紀念!”
老王沒好氣的回了一句後,集中精神繼續操作起來。
他的話,引得周圍工友哈哈大笑起來。
如果說工作機器人的出現改變了工作模式,那麼液態機器人的登場,則徹底顛覆了戰爭的形態。
在一處軍事禁區中,一場從未有過的軍事演習正在進行著。
觀摩室內,王宏斌和一眾軍方高層,正神情嚴肅地盯著大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