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南天門之上。
今日的登山古道,遊人如織,香火繚繞。
李沉舟緩步而上,從擦肩而過的香客口中,他得知了緣由。
今日,泰山龍門派舉行“請嶽大典”的日子。
所謂“請嶽”,並非字麵之意,而是龍門派的一種古禮,請入特定的陣眼,用以鎮守山門,調和氣運。
此次大典,龍門派欲將“東嶽紫極龍氣”引入山頂祭壇。
李沉舟心中微動:“倒是罕見,泰山龍門,素以溝通地脈根基,供奉東嶽大帝,掌山河權柄。雖同屬道門,卻和龍虎,茅山一脈頗有不同。此次請嶽,所圖非小。”
他搖了搖頭,龍門派內務,與他此行目的無關,不再深究。
一路向上,遊人漸稀。
及至玉皇頂下的封禪台前,尋常香客已被道門弟子婉言勸返。
大典核心之地,需要清淨無擾。
李沉舟身形如煙,氣息與山風融為一體,那些守關弟子如何能察覺?
他踏上古老石台。
封禪台中央,並非神像,而是一座九竅祭壇,以泰山特有青金石壘砌,表麵刻有雲紋與山河符籙。
此刻,壇周正有數十位龍門派道士,按特定方位遊走。
一股極其厚重的“勢”,隱隱勃發,引動整個玉皇頂。
李沉舟並未在封禪台過多停留。
他身形微晃,最終立於玉皇頂。
此處,罡風更烈,視野卻極度開朗。
俯瞰而下,群峰拱衛,雲海翻騰,悠遠的道鐘之聲,回蕩在蒼茫天地之間。
千古帝王之重,彙聚了東來紫氣。
泰山之名,不是因為山形似龍虎,而是因其雄鎮東方,主萬物生發,為曆代帝王封禪告天之所。
它象征社稷永固,皇權天授。
此刻,李沉舟凝視著泰山的山勢走向,感受著那奔湧於地底的無形偉力,心中了然。
此地,無愧為龍門道統根基。
在李沉舟眼中,泰山呈現出一種獨特氣象,迥異於其他名山大川。
不隻是單純的風景秀麗,也非僅有悠久的人文積澱。
這是一種天地之勢與人文之“神”交織而成的獨特氣場。
所謂風水堪輿,究其本質,就是順應乃至引導天地間的能量場。
高明者,以秘法梳理調和這些能量場,滋養萬物,這就是“洞天福地”。
泰山,本就是天地生成的能量樞紐,磅礴浩瀚。
龍門派千年鎮守,不斷調和引導這方地脈,使之生生不息,滋養萬物。
同時,作為帝王封禪聖地、道教龍門祖庭,此地凝聚的精神印記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