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張”很大可能是一個叫做“張成”的人刻下的。
檔案裡提了句張成,“擅治水脈”。
除此之外,再沒多餘的記載。
倒是附的那張北區簡圖邊緣,用淡墨勾了個小圈。
旁邊批注著“滲痕”二字,位置恰在14窟和13窟之間的岩壁後。
她睡醒第一時間去找蘇忠亮,把圖遞過去:“蘇老師,昨天周哥發現了壁上有個‘張’字。您看這個,這是我找到的資料。”
蘇忠亮剛檢查完主排水口的過濾網,接過梁薇的圖,湊著手電筒光看了半天。
他快步走到兩窟相連的岩壁前,用手輕輕叩了叩。
前幾下的敲擊聲音還實,敲到中間一塊岩壁時,傳出“空咚”一聲。
聲音比彆處悶了些。
蘇忠亮說道:“後麵怕是有暗渠。”
他讓周明遠拿地質錘來,順著岩壁紋路輕敲,敲出一道隱約的直線痕跡。
“張成標注的‘滲痕’,就是暗渠滲水的印子。13窟的暗泉壓力大,沒準是暗渠堵了,水才被逼得往13窟竄。”
有過昨天的經驗,他們用小銅鏟順著痕跡清理岩壁表麵的積沙速度快了一些。
清到一半,梁薇的鏟子碰到個硬東西。
“蘇老師,好像有東西。”
蘇忠亮扒開沙一看,鏟子碰到的硬物是塊嵌在岩縫裡的舊木片。
木片已經朽得發脆,上麵纏著幾縷爛掉的麻線。
“木片是堵縫用的。”蘇忠亮把木片取出來,手撚了撚殘留的麻線,“浸過桐油,和咱們之前用的麻線一個路數。”
按著木片的位置繼續往下清沙,一個巴掌寬的洞口出現在岩壁上。
洞口邊緣磨得光滑,明顯是長期過水的痕跡。
周明遠要伸手探,被梁薇攔住:“周老師,先拿內窺鏡看看裡麵堵的什麼。”
“哦,對對對,你看我一心急就亂了分寸。”
梁薇拿出儀器一探。
屏幕上出現暗渠裡塞滿的泥沙和碎石,中間部分卡著幾塊碎陶片,剛好把通道堵住大半。
“難怪了!暗渠本是13窟和14窟主排水口的連通道,堵了就等於斷了分流的路。”
梁薇說道:“怪不得13窟水壓力大。”
蘇忠亮又說:“還是得把暗渠清通。單靠14窟的主排水口,13窟的水脈穩不住。”
清暗渠比拆封堵牆更費勁。
通道窄,大一點的工具伸不進去。
蠻乾又怕影響到壁畫,隻能靠小銅鏟一點點往外扒泥沙。
扒拉的時候還得注意力道,也不能讓動作太大。
周明遠把細鐵絲彎成小鉤,用來勾那些卡得緊的碎石。
梁薇的手細,她負責用吹塵球把浮沙吹出來。
小吳在旁邊遞工具,一動不動地盯著洞口。
在大家都各自忙活的時候,小吳從一邊的碎石中挑出一小塊陶片:“嘶……這陶片上有花紋啊!”
大家聽見聲音,紛紛看過去。
梁薇也拿起周明遠用鐵絲鉤剛勾出來的一塊碎陶片:“真的有花紋。”
蘇忠亮接過陶片,用軟布擦了擦。
上麵印著個簡單的龜紋,和祈雨圖裡的神龜紋路相似。
“像是當年修暗渠時掉進去的,說不定就是張成那批工匠留下的。”蘇忠亮把帶花紋的陶片放進文物袋,又遞給小吳,“送去研究所鑒定一下。接著清,小心彆碰壞通道壁。”
清到傍晚。
暗渠,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