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說,聯賽靠進攻,杯賽靠防守。
這話其實也不完全對,但能反應出杯賽和聯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
高深前世,還有人會問,為什麼瓜迪奧拉帶出來的球隊,在聯賽裡總是踢得更好,但到了杯賽就頻頻被人爆掉呢?
其實答桉很簡單,聯賽和杯賽對球隊的考驗是完全不同的。
聯賽更多的是考驗球隊的整體實力,因為它賽程橫跨的時間長,球員不可避免會有些傷病和狀態起伏,這時候就需要有人能及時頂上來。
杯賽就不同了,它往往是兩場,甚至是一場比賽就決定勝負,所以它更考驗主教練的排兵布陣,以及這支球隊的短板。
這就好像水桶理論,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了這個水桶能裝多少水。
像巴薩和瓜迪奧拉的球隊,他們的整體實力可以很強,但也可能存在一些非常致命的短板。
在聯賽裡,這影響不是很大,可到了單場強度更大的杯賽,在實力相當的對手的針對性戰術下,致命的短板會變得非常要命,甚至可能會被傾儘全力打擊短板的對手給屠戮了。
瓜迪奧拉的球隊,包括他離開之後的巴薩,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防守。
他們的防守真的是非常非常粗糙。
高深以前還沒有感覺,但在意大利待了三年之後,回過頭來再看巴薩,高深發現,巴薩的防守真的很拉胯。
但防守層麵的糟糕被強大的中場控製力和前場攻擊力所掩蓋,再加上當初球員出色的高位逼搶壓迫,使得巴薩的防守問題被掩蓋住了。
現在,中前場球員的跑動和壓迫一下滑,巴薩的問題立馬暴露無遺。
如果是在杯賽裡,讓高深帶著曼城碰巴薩,十次遭遇,他能拿下十一次。
但聯賽裡能不能奪冠,那就說不準了,畢竟聯賽和杯賽考驗的點不同。
怎麼打巴薩?
聚焦在中線附近,組織起嚴密的防守,專注於反擊。
在09年,皇馬組建的時候,這支球隊就是以打擊巴薩為目標的。
我知道你巴薩防守拉胯,我就專門盯著你的防守打。
收縮本方中後場,擋住你的組織和滲透後,一搶到球,我直接打快速反擊。
哈維·阿隆索的長傳、C羅、卡卡和迪瑪利亞的速度,不就是為此而生的嗎?
但有趣的地方是什麼呢?
在佩來格裡尼時代,其實在這方麵做得也還行,打巴薩雖說落在下風,但也算是有來有往。
按照高深的意思,C羅、卡卡、迪瑪利亞,或前鋒,隨便拿下來一個,加強中場的防守,繼續堅持這套打法,那打巴薩就基本成了。
可沒想到的是,10年引進了德國十號球員。
德國十號球員的特點是什麼?
致命的傳球。
他的位置在哪裡?
廢話,十號球員當然在十號位。
十號位又在哪裡呢?
在很靠前的位置。
那C羅和迪瑪利亞最擅長的是什麼呢?
速度唄,全世界都知道。
那速度需要什麼呢?
空間啊,沒空間你讓他們衝個屁啊!
那你發起進攻的球員頂得那麼靠前,他傳出球,C羅和迪瑪利亞追上球後,還有多少空間讓他們去發揮呢?
發現了沒有?
問題已經浮現出來了。
從陣型上看,當進攻從十號位發起的時候,C羅和迪瑪利亞其實是沒多少空間了。
所以,采用十號位打法,跟C羅和迪瑪利亞的特點本身就是有衝突的。
安切洛蒂上任後是怎麼做的呢?
莫德裡奇。
他扶正莫德裡奇,將球隊的進攻發起點從十號位上撤回來。
由哈維·阿隆索和莫德裡奇來發動進攻。
如此一來,C羅和迪瑪利亞的兩翼就有了非常廣闊的衝刺空間了。
更重要的是,這兩名中場球員的特點都非常互補。
於是,這才有了皇馬在歐冠賽場上的第十座歐冠。
……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拜仁遇到的問題跟皇馬也很類似。
在高深前世,海因克斯手握裡貝裡和羅本兩名魔鬼邊路大殺器,前麵需要一名中鋒來策應,中場施魏因斯泰格占去一個,防守後腰占去一個,那就隻剩下一個了。
《修羅武神》
托尼·克羅斯,還是托馬斯·穆勒?
這是一個持續了幾年的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