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賽作品上傳後,評審周期需要4_6周。
秦曄這趟進修回來時,已經過去了一半。
時間像被按下了快進鍵。
排練室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備賽計劃,每個成員都在與時間賽跑。
老白的手指上磨出了繭,陳子航的貝斯背帶壓得肩膀泛紅,阿k的鼓槌斷了兩對。
秦曄每天泡在聲樂教室,發誓要把林教授教的那套發聲方法練成肌肉記憶。
就像他曾經說過的那樣,既然選擇去做,就要拚儘全力。
初賽決出50強後,青聲計劃將開啟線下積分賽。
分為ab兩組,每組四輪,各自決出前五名,一同進入半決賽。
每輪兩次演出機會,還是一首原創一首改編。
原創曲目是他們早先的作品,阿k寫的《誤差範圍》,改編曲目是《氧氣》。
七月的熱浪裹著銅鈸的金屬味在空氣中翻湧。
“第三小節轉調還是太生硬。”池越的鋼筆尖劃破紙麵,在副歌段落拉出幾道尖銳的斜線。
墨水順著紙纖維暈染開,像一場緩慢的潰爛。
秦曄停下撥弦的動作,撥片卡在吉他第三品泛音點上。
“生硬不好嗎?”他扯著被汗水浸透的黑色背心領口,鎖骨處的汗珠滾進陰影裡,“誤差本來就不自然的。”
阿k突然踹了一腳軍鼓,鑔片發出刺耳的震顫。
他的眼神死死盯著被墨水染花的譜麵,指節在鼓槌上收緊到發白。
——這是他的歌,池越的編曲確實比他強,可如果這首歌變得更好的代價是失去原本的調性,他又不甘心。
他不想捏著鼻子去討好評委和大眾。
“他說得對,”阿k的聲音像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不情不願,“主歌進鼓點要更爆裂些。”
他猛地將鼓槌擲向空中,金屬部件在燈光下劃出冷冽的弧光。
鼓槌在空中劃出拋物線,被秦曄反手接住,轉腕就敲在貝斯手陳子航肩頭。
“我靠!”陳子航疼得齜牙咧嘴,“這鼓槌上次不是掉火鍋裡煮過嗎?”
“消毒了。”阿k麵無表情地調試踩鑔。
池越看著被毀壞的譜麵,這首歌的原始生命力正來自那些不規整的切分音。
阿k的這首《誤差範圍》編曲確實粗糙,副歌轉調像急轉彎時的輪胎打滑,bridge段的鼓點密集得讓人喘不過氣。
但正是這種生猛,讓歌曲裡那種對世界規則的質問顯得格外鋒利。
寫出這樣的歌,阿k心裡肯定埋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經曆。
過分圓融的技巧也許會消減這首歌粗野直白的質問感。
那本該是一場暴動,一次對靈魂的徹底釋放。
塵世的標準無法用於丈量一場野火。
“等等。”池越突然按住秦曄正要撥弦的手。
掌心相觸的瞬間,他感受到對方指腹的繭,還有琴弦傳遞來的細微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