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海棠在前院鬨出的動靜不小,但終究是閻家的家務事,林凡並未過多介入。閻解成好說歹說,最後似乎是於莉聞聲出來,才把氣鼓鼓的於海棠拉進了屋,具體緣由外人不得而知。
林凡的注意力很快回到了自己的計劃上。買了自行車後,下一步就是購置收音機。這同樣需要票,但廠裡對技術能手的獎勵是方方麵麵的,一張收音機票很快也到了林凡手中。
他再次來到百貨大樓,精心挑選了一台“紅燈”牌半導體收音機。這玩意兒比自行車更稀罕,價格也不菲,花了他大幾十塊錢。
當晚,林凡就將這台嶄新的收音機擺在了小屋的桌子上。接通電源,拉出天線,小心翼翼地旋轉調頻旋鈕。
一陣輕微的電流聲後,一個清晰而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從喇叭裡傳了出來,正在播報新聞:
“……全國各地廣大農村社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春耕生產搞得熱火朝天……一批農業機械和技術人員正奔赴田間地頭,支援春耕……”
“……我某部在軍事大比武中表現突出,湧現出大量神槍手、技術能手……部隊首長讚揚了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林凡認真地聽著,捕捉著每一個可能蘊含信息的關鍵詞。新聞播報結束後,是文藝節目時間,播放了一些革命歌曲和樣板戲選段。
雖然內容大多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但林凡依然聽得津津有味。這小小的匣子,是他了解這個廣闊世界、感知時代脈搏最重要的窗口。
他尤其注意收聽一些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麵的報道。偶爾能聽到一些關於技術革新、增產節約的先進事跡,或者某個工廠、某個地區完成生產任務的喜訊。
有一天晚上,他調到一個頻率,正在播放一檔關於工業發展的專題節目。主持人提到:“……在上海,一些老牌工業企業正在大膽嘗試新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而在東北重工業基地,援建項目也在緊張進行中,需要大量熟練的技術工人和支持……”
林凡心中一動。信息雖然模糊,但結合他之前的猜測,更印證了技術人才緊缺、工業求變求新的現狀。這對他來說是極大的利好。
還有一次,他聽到一則簡訊,提到某地農村試點“包產到組”,雖然語焉不詳,但林凡知道,這是變革的先聲。
他不僅自己聽,有時也會在天氣好的傍晚,把收音機音量調大些,放在窗台上。院裡一些老頭老太太,比如後院的孫奶奶,就會搬個小板凳坐在自家門口,眯著眼睛,安靜地聽一會兒新聞或者戲曲。
這無形中又成了一種善意的分享,讓一些鄰居對他多了份好感。閻阜貴就經常背著手溜達過來,看似無意地聽一會兒,偶爾還會就新聞裡的某個事件發表幾句“高見”,滿足他的表達欲。
然而,林凡聽收音機,絕不僅僅是為了消遣或者收獲好感。他是在主動地、有目的地搜集信息,驗證想法,尋找機遇。
他記得許大茂提過,李副廠長因為一個項目遇到困難而發愁。結合收音機裡聽到的關於“技術引進”、“設備調試”的零星信息,他越發確信,廠裡很可能是在進口設備的消化吸收上卡了殼。
這個念頭讓他興奮起來。如果真是這樣,那對他來說,就是一個絕佳的機遇!他超越時代的技術視野和知識結構,正好能在這方麵發揮巨大作用!
他開始更加有意識地關注這方麵的信息,甚至在圖書館借閱了一些基礎的外語手冊和機械工程類的書籍,開始偷偷自學一些簡單的德語單詞(推測東歐設備可能使用德語),為可能到來的機會做著準備。
收音機,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也讓他更加明確了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