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這個男人叫小白。
小白現在正在要去上課的路上。一出宿舍門發現學校好像有哪裡不對勁,他還不知道自己即將要遭遇什麼,掃了個校內共享自行車就趕緊往教學區騎。
眼睛打量著並沒有什麼太大變化的學校,小白路過名人雕像的時候,除了馬老師、恩老師,其他的外國科學家都成了他不認識的人,雕像底座上刻著的名字也很陌生。
腦子緩緩打出一個問號,此時他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隻是覺得兩天沒出宿舍門的功夫,怎麼學習就又默默搞了個動靜。
繼續往前走,襯衫西裝的外國人雕塑,忽然都變成了寬袍廣袖的形象,老子、孔子、墨子、莊子、楊子、公輸子……
嗯?
楊子?公輸子?這都是誰?
純理科生的小白奇怪,但是時間馬上要到了,他隻得趕緊停下車去趕選修課。
小白隻是過來幫冤種舍友來點到上個課,這混蛋現在還在黃山特種兵呢,死命拜托他來坐兩節課。
舍友再三強調很簡單,老師人很好,講的曆史風趣幽默,但是點到完彆走,坐兩節課。
看在兩頓飯的份上,小白出門了。
到了教室一看,這選修居然是大教室呢,人還不少,前中後都坐了人。
進來的紅襯衫老教授帶著眼鏡,笑容和藹可親,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點完名,他就開始來上課了。
“今天我們課的內容,講講大秦帝國神秘科技。”
小白點頭,那倒是,彆的不說,大秦重工多牛逼的,可惜秦漢亂世太多工匠手藝人都沒了,技術都斷檔失傳,不然漢朝皇帝墓裡的陶俑也不能和秦皇陵的陶俑天差地彆。
教授:“講到秦朝,我們總是在遺憾他二世而亡的時候,幻想過如果他能繼續撐下去,就算沒有個兩三百年,也不會隻有41年。
如果能再來一個、兩個四十一年,那麼大秦的百家爭鳴、科技大爆發和秦法發展史,又會是什麼樣的精彩盛況。”
小白人傻了。
等等,秦朝國祚什麼時候超過秦時明月了,他不是隻有14年嗎,怎麼變成四十一年了?
還有,百家爭鳴是先秦的事吧,大秦統一六國了還能有百家爭鳴?大秦科技大爆發?秦法還有發展史?
每一個聽起來都那麼的魔幻,挑戰我的認知,教授你怎麼把它接到一起的啊?
你真的是教授嗎,這是曆史課嗎,不會是網文分析吧?
教授繼續:“在我們秦史研究裡,關於大秦統一六國後的發展,基本存在一個共識,那就是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之前,大秦都還是法家治國。
但是根據秦書記載,那一年始皇帝東巡前,有天女來到大秦,為秦人授課。從這裡開始,大秦的曆史就開始發生了改變。”
小白:……
天女授課,改變大秦,這真的不是什麼瑪麗蘇史向小說嗎,而且把大秦從14年就延續到41年,這女主不行啊。
小白轉頭看看前後左右的同學,發現大家都聽得挺認真的,沒有一個人覺得不對。
他沒忍住,轉頭問後麵的男同學:“同學,你們上課就是聽小說啊?”
“什麼聽小說,教授才講,你彆說話。”男同學一臉莫名其妙。
小白悻悻的轉回去。
教授繼續講:“一直沒有什麼人的農家忽然就出現在了鹹陽,受到始皇帝重要任命,得到了關中不少田地去種植糧食。
他們不僅種植糧食,還從播種一直到儲存,總結出了一套適合北方地區的科學種植方式。
農家門下的弟子多是平民,但要學讀書寫字,認識百草,知曉各種植物習性這些弟子後來又分散到大秦各處,為大秦的農業做生產指導,是我們有記載以來,第一次國家係統性的大規模培養並推廣農業人才。
在農家弟子進入鹹陽得到秦始皇重用之後,他們就得到了大片的土地,以及調配大秦大量資源的資格。
不斷的試驗漚肥,測試不同作物最適合的種植栽培方式,嘗試著用嫁接、雜交的方式一代代培育更優良的品種。
在農家弟子的努力下,儘管大秦的糧食產量沒有辦法和我們現代社會相比較,但也已經比從前的戰國時期明顯提高了。
而且還有墨家改良出了新式農具;縱橫家帶著大秦使團遠赴西域,帶回了更多的作物種植,豐富本土小麥之類的作物基因;陰陽家不停勘測大秦合適耕種的水土,教出學生去地方看天氣指導生產。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根據秦書留下來的秦朝一年各地生產數據,大秦在短短十年之內的發展,就高出戰國時期一大截。”
小白沉默。
嫁接、雜交、試驗田,一聽就科學的東西,應該是穿越女乾的吧。
墨家搞機械,縱橫家帶著嘴皮子去西域合縱連橫順便乾了張騫的活,陰陽家不搞陰陽五行改做氣象播報員和勘測員……
穿越女的力量夠強大了,那看來秦二世而亡是改不了的天意了,不怪你,怪作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些農家的弟子為了勞作,都是把袖子和褲腿紮起。
他們的形象在民間太過深入人心,以至於秦以後的漢朝皇帝開始,每年的皇帝親耕也是穿上普通粗布麻衣,紮起袖子和褲腿示範耕種。”
講完,他放了一個新聞片段,片段裡的主持人正在熱情接受北方某地的春耕祭祀風俗,也提到了老教授說道的曆史。
小白徹底人傻了。
同學可以是搞怪,教授可以是幽默,但是新聞聯播不會騙人。
他快速掏出手機,搜索了秦朝幾個字,熟悉的百科詞條出來瞬間就讓他眼前一黑。
壞了,我就出門代個課,怎麼人還穿越了?
麵無表情的大學生此刻內心化身瘋狂尖叫雞:怎麼回事,為什麼他突然之間就穿越了,而且為什麼不是一步到位去做修仙龍傲天,還是個給冤種舍友代課的大學生啊!
“最重要的是,農家人很早就有留檔意識,所有手頭上的糧食種子都會雜交一批,還種一批原生態的,年年如此。
以至於前些年我們考古到某個大秦農官的墓穴時,這個除了能從墓主人哪裡知道他的名字和他出生以來所有的事情,還有他分門彆類的瓦罐裡沒有死亡的種子。
其中就包含十多種水稻種子,六種小麥種子……瓦罐底下,都有寫上是哪一年、原生態還是雜交了什麼的品種名字。
最後,墓主人還說,如果可以,希望不是不肖子孫落魄了來盜祖先的墓,因為他沒有金銀,隻有一點種子。不管是子孫還是盜墓者,都儘管拿去自己耕種,腳踏實地至少餓不死。
他是幸運的,他的子孫沒有落魄到盜墓。很對不起,我們的地鐵修建打擾了他的安眠跨越兩千年。我們也是幸運的,這份先祖後人的愛,給了我們當代農業更多的可能。
考古結果一出來,不止墓主人劉盛火遍全國,農科院那邊也都很好奇兩千多年前的原生態種子。你們也都記得當年的課本標題吧,我國考古助力當代農業發展。"
老教授說完,自己都忍不住一笑,課堂上更是響起了同學們的大笑。
留下的種子和勸人自己努力生活的話是很讓人感動,但小白就是覺得哪裡不太對勁。
不是他陰謀論,隻是這個世界大秦明顯有人送去了現代科技,他怎麼感覺,這個劉盛是是故意的?
人家喜是個工作狂,也就是帶點工作資料,都能彌補秦法考古空缺,名氣暴漲。這個劉盛把自己生平全寫上帶墓裡,還那麼一番激勵子孫的話……
你子孫操辦的後世,他能不知道你墓穴裡有沒有金銀嗎。
尤其是那分門彆類記錄仔細的種子,怎麼看都感覺是等著給人發現,給後人一個大大的大秦科技的震撼。
小白撓頭,他反正也是被兩千年還能發芽的種子震撼到了,也被這人想死後出名的決心給震撼到了。
老教授翻出自己的ppt:“昔日互相看不上的諸子百家,在秦始皇頒布招賢令後,對去鹹陽這件事達成了共識。
於是墨家改良出了更適合大秦的農具,公輸家也在一位黃婆婆的幫助下改良了紡織工具,無人在意的白疊子也因為黃婆婆,被大秦推廣種植,成了我們人儘皆知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