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位幸運觀眾沈長貴是武周朝的一個木匠,他一直記著那個醫生給主播拆石膏時,拿在手上的那個快速轉動的小東西。
好像有鋸齒,是可以自己轉動的弧形鋸子,能切石膏,那應該也可以切木頭,但是為什麼它不會切壞主播的手呢?
這問題問的結合時事,不止沈長貴一個人想知道,主播和曆朝好奇的人都很多。
看著主播找出來的講解視頻,有些人還是不能理解。
“為什麼那上麵的鋸子,連鋼鐵都能留下痕跡,偏偏不會傷害到人呢?”
看懂了的人給他解釋:“你看那圓鋸子,都做了記號了,它就沒轉起來,隻是左右動兩下而已,肉也跟著他一塊動了,當然割不壞。上麵都說了,那是叫往複鋸。”
“可是鋸子我們也反複拉,不也能切壞人的手嗎?”
那人還耐心解釋道:“鋸子是人在用力,你看這個鋸子,它轉動的力量和速度都是固定的,沒有人那麼有力……”
視頻講解原理的時候還有拆分結構,儘管大家肯定暫時造不出來偏心電機,但是裡麵的齒輪、圓柱結構,都讓匠人們歡喜。
知道了科學的原理,也看到了它的運動模式,就算他們沒法讓這個接通了電自己自動,那也可以先學,以後總會有用得上的地方。
北宋初年的周玉英是個手藝精湛的繡娘,丈夫死後帶著兒女經營著一個小綢緞莊。
家國大事什麼的她不懂,但是繡花做生意她懂。
她報上自己的綢緞莊地址招牌,把自己繡的最得意的繡品發上天幕,請主播鑒賞。
其他商人們一下腦子一動,這個周玉英,真是會打廣告,現在除了大宋,連大秦人都知道她的鋪子和手藝了。
在刺繡技術也不如後世發達的秦漢,周玉英的精細的繡品的確讓大家也開了眼。
從事服裝行業的繡娘們睜大眼睛,試圖看看清楚後世這繡品的技法和圖樣都是什麼樣的。
【雖然是被人借著打了廣告,但是產品本身的確足夠優秀,小小看了也隻能默默點頭,誇上一句好厲害。】
她一誇,周玉英開心了,有了主播的天幕宣傳和她親口說的誇讚,在大宋,她周玉娘的招牌算是有了。
其他同樣技藝高超的男女繡工們不服氣,這周玉英運氣的確是好,刺繡的手藝也不差,但那是主播沒見過他們的。
什麼時候他們也能幸運抽中,一定也要讓主播看看,更厲害的刺繡手藝是什麼樣!
作為大宋第三個有幸重複上榜的,蘇頌在家沒有接到官家的任何統治,那他就清楚了,軍國大事什麼的沒有再問主播的必要了,這是讓他自由發揮。
於是蘇頌斟酌了很久,還是選擇問主播關於氣象觀測的話題。
“主播,不知道你們都是怎麼測量溫度和風向的,有沒有什麼簡單的,可以讓每個縣城都能觀測的法子嗎?”
天災還是更重要一些,老練的農人可以通過基礎的天象,預測第二天或者當天是晴天還是雨天,可是那種更精準溫度和風向測算,對他們還是很有技術難度。
【“氣象站是用溫度計來測量氣溫的。
溫度計常見的有水銀溫度計、酒精溫度計和電子溫度計,電子的我就不和你們說了。
水銀溫度計通常是室外溫度測量,酒精溫度計適合測較低的溫度……我去給你們用用看吧“
介紹完水銀溫度計的原理,小小踩著拖鞋出了書房,去藥箱裡翻出一隻小的家庭水銀溫度計。
感謝家裡一直就有這個,疫情期間他們家不用去搶購額溫槍,現在也多了個常備基礎藥品的習慣。
甩甩溫度計,她把溫度計來回多轉幾次,讓係統高清放大,保證近視眼都能看清上麵的刻度,然後夾進腋下。
窩在客廳裡看電視,忽然被擋視線的諸葛浩然眼皮子一跳:“怎麼了,突然測溫度,感冒了?”
小小搖頭,趕緊解釋沒有,就是出來看下,順便問他爸氣象站的那麼大的水銀溫度計都是怎麼做的。】
認真聽主播父親介紹的蘇頌邊記邊點頭。
水銀或者酒精都是對他們還算好弄的材料,貴也沒貴到哪裡去,就是每個縣都有不太能做到了,重要大城還是可以弄的。
最後就是刻度單位,最好能和主播那邊的溫度單位統一,這樣以後主播講什麼都很方便注意。
原本看諸葛浩然躺在那裡,不少人都還有些無語。
因為他在大家心目中不靠譜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見他躺在那裡看電視,手上還拿著手機,麵前還有各種零食,對比主播的好學,這個爹是真的讓人覺得有點欠。
一個七老八十垂垂老矣的人也就算了,但就連他親娘都那麼有精神,做事風風火火的,對比起來,顯得諸葛浩然好像一天天在家沒事乾。
現在看他說起一些東西來還頭頭是道,不少人也改觀不少。
主播父親,還是有點真才實學的。
看見主播爸爸在看電視,朱厚熜就是心頭一涼,尤其是看見就是那部講他大明的電視劇,他更是心怦怦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華麗的帷幔垂落的宮殿裡,上麵扮演‘嘉靖’的演員正敲著磬,踩著步子靠餘音算卦呢,仙風道骨看著還挺有氣質,就是不像個正經皇帝。
朱元璋和朱棣開始火大,就算知道是編的,但看到電視裡這後人不務正業的樣子就來氣。
朱厚熜服了,主播父親能不能看點彆的電視,彆一天天就盯著這個看。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扮演者的造型的確可以,胡子修的挺漂亮,舉手投足的半仙氣質也挺好,他以後可以也這麼折騰。
咳咳,他說的是造型,不是彆的,彆誤會。
【“嗯嗯,水銀溫度計我知道了,那風呢?風向好說,可以有風向標,沒有電子設備的話,風力應該怎麼測啊?”
諸葛浩然把電視先暫停,手機找出一個轉杯式風速計給她介紹原理。
“……話說回來,唐朝的李淳風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古代科學家呢。
他也有自己設計的‘三腳雞風動標’自己觀測風,按照樹木受風影響帶來的變化和損壞程度,定了一到八的風級。”
看女兒有點呆呆的樣子,他自己笑了起來:“太科學了,科學到你傻眼了?”
小小:“現代測風,好像是根據風對船帆的推進效應,把風定為012級的……”
前幾分鐘才找她提問的李淳風,居然是古代科學家的嗎,她隻記得他和袁天罡的故事去了。
找出李淳風的資料給她看,除了給風定級的世界第一人,還是第一個準確預測到日全食的人,第一個發現彗星不發光的人,第一個發明天文觀測儀的人,第一個著有氣象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