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不僅改善了烏泥涇和鄰近地區人民的生活,更對明清兩代江南農村、城鎮的經濟繁榮產生深遠影響。
由於黃道婆引進了先進的棉紡織技術,之後鬆江府以及整個長三角地區,一躍成為了我國著名的棉花種植基地,棉布紡織中心。
由此,還孕育了三個不同層次的,數量不等的棉紡織品生產、貿易中心。之後這些“中心”便共同構成了我們現在長三角經濟區的初步輪廓。
黃道婆傳播和發展了上海地區的植棉和棉紡織業,改變了元、明兩代蘇南部分地區的生產結構,發展了產業經濟,推動了江南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發展。
外國人李約瑟也在其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這樣說:她黃道婆)為十三世紀傑出的棉紡織技術革新家,應要對她在棉紡織史上的革命作出高度評價。]
等等,有書?
很是饞主播書房東西的人趕緊轉動腦子,回想主播書架上有沒有這書。
陸炳問旁邊的孩童:“主播書房有這書嗎?”
他過來著急,回去就不急,正常騎馬,明天就能回京城。一路上,陸炳也算是知道這個張白圭有多厲害,神童之名的確相配。
張白圭搖搖頭,篤定道:“主播家裡沒有這本書。”
陸炳信了,因為這小子過目不忘。
明清人對這最後的結語是認可的,江南那邊就是經濟發達,城鎮化也高。
不過那個長三角經濟區是什麼,你們放出來的俯瞰圖上,那麼多的城市也未免繁華過頭了吧?
上海他們不知道,但是蘇州、杭州、太倉,這完全和我們現在的城市截然不同了啊,看著比主播在的城市都要繁華的多。
晚上那麼多的高樓大廈,燈火通明,江南幾百年後還這麼富裕的嗎?
北宋在內往前的朝代,大家對東南邊最繁華城市的印象還是揚州,看見長江入海口那一圈城市的繁華,大家都還不是很習慣。
話說回來,江南那邊越來越繁華了,那中原地區呢?在異族手裡那麼久,中原地區怎麼樣了呀?
十六號幸運觀眾廣珺就是鬆江人,家裡也有兩台織機,用著黃婆婆傳授下來的方法和工具織布。
她沒念過書,市井故事會有三太子,卻不會有正經的曆史。不是天幕說,她也不知道以前人都不穿棉布的。
想了想,她把自己家裡種植棉花的經驗發上來,這對他們鬆江人不是什麼秘密,但對以前沒怎麼種過棉花的人應當很有用。
十斤棉花一匹布,紡紗織布的時候還需要注意這個那個……
種植經驗和注意事項發完,她又感歎道:“真好,主播你們也都記得黃婆婆。”
【小小把她的注意事項都加粗掛上來,聽見她後麵的話,點頭肯定。
“黃道婆也是我們曆史書上的必學人物呢。”
她輸入‘黃道婆紀念’幾個關鍵字,找出來的詞條十分之多。
鬆江一帶,也就是現今的上海地區,其中與黃道婆有關的祠、廟、堂、樓等足有十多處。
上海徐彙區華涇鎮上徐梅路700號有黃道婆公園,公園正中為黃道婆墓,東側為黃道婆紀念館,紀念館與清幽古樸的黃道婆墓相鄰相伴。
紀念館建築麵積約300平方米,踏進院內,就見矗立著的高達2.2米的黃道婆塑像,門柱上寫著“兩手織就雲裳,一梭穿行宇宙”的對聯,橫批“衣被天下”。
紀念館設三個展館,主展廳展示黃道婆的生平事跡以及她對中國紡織事業作出的曆史功績,其他兩個展廳分彆展示不同時期的紡織工具和棉紡織品。
紡織工具展廳裡,彈花機、紡紗機、織布機樣式各異,共有30多台。
在棉紡織品展廳裡,各種花色的棉土布、藍印花布、棉織衣褲、圍裙肚兜、床單被套等物件有300多件,其中不少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珍品。
在1957年,經江蘇省上海縣人民委員會整修,加高墳台,設石凳供桌,鐫石立碑。到1984年,黃道婆墓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然後1987年,又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還再次被列為徐彙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80年11月20日,我國郵電部發行《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三組)》紀念郵票一套,共4枚。其中第4枚就是為元代女紡織技術專家黃道婆。
黃道婆是第一位展現在新中國郵票上的古代女科學家,該紀念郵票麵值60分,發行量總共100萬枚。再有就是黃道婆紀念銀幣。
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傑出曆史人物紀念幣第六組銀幣”。
銀幣一套共四枚,麵值5元。正麵圖案為國徽,國號和年號,其中有一枚銀幣的背麵圖案的人物形象為“黃道婆立像”,總共發行量3萬枚……】
公園、祠堂、雕像,這些都是黃道婆應得的,大家也都覺得她配的上。但是那個紀念郵票,紀念銀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雖然不知道紀念幣是什麼,但總歸是錢幣。
把人像刻在錢幣之上,既有貴金屬自身的價值,也是對所刻之人的尊敬。
皇帝們默默留下了羨慕的眼神。
他們也頂多是搞搞曆法,在錢幣上刻年號而已,自己還是乾不出來把形象刻在錢上的事。
好羨慕啊,這種後人花錢就能看到她了,這種紀念方式他們也很想要。
但很可惜,主播不說他們也知道,都不說到後世,隻要換了個王朝,就沒人會再記得他們。
不說帝王,就連貴族高官們,幾十年後家中子孫都不一定記得他們。
人們不會記得帝王將相,卻不會忘記黃道婆。
哦,不對,諸葛亮的那種除外,他也是有武侯祠,有很多人紀念的人,還有主播能給他送東西。
曆朝曆代人太多了,總也有人嗤之以鼻,覺得不過是個女人,隻是學了點紡織的手藝,就能這麼流傳後世。
隻是這種人才說個話頭,就迎接了周圍人看傻子一般的眼神。
全場寂靜,所有人都用怪異的眼神看著他,讓說這話的人都覺得心裡發毛。
他強撐著麵子問道:“怎麼,我是哪裡說錯了,一個婆母都不孝順,逃出家的婆娘而已!”
一個拿著刻刀也在雕女娃娃形象的老太爺冷笑一聲:“你有本事,彆再我們這裡說,去鬆江府說這話呀!
隻是到時候可彆說是我們這裡的人,老爺子我,心疼咱們州的名聲!”
另一個賣小吃的大娘也對著他冷哼:“我們大明的棉布,都是用黃婆婆傳授的法子織的,嫌棄的話,現在就把你身上的棉布脫下來!”
周圍人本來懶得搭腔的人覺得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