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動物張開沒有羽毛的翼膜在天上盤旋,密密麻麻讓人望而生畏。
早就把它和恐龍劃等號,非常喜歡恐龍這種遠古巨獸的李承乾接受不了,翼龍居然不是恐龍。
李泰:“要相信生物學和分類學,這麼分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李泰不能理解他哥對恐龍的執著,再怎麼高大的恐龍,你看它的後代是雞,怎麼還崇拜的起來啊。
[有的爬行類玩家又回了老家海洋,盯上海洋生態被重創的曆史機遇,演化成了著名生物種類——海爬類。
海爬類動物原本的利爪變成了槳,身體也變成了更適合在水裡前進的紡錐形,這就是魚龍。
魚龍成功登上海洋生物鏈頂端的寶座,同樣是爬行類演化的蛇頸龍則是在淺海生活。
魚龍並不會像影視作品裡那樣,把長長的脖子伸出水麵,他們的脖子是下潛撿貝殼做食物的。
不管是魚龍還是蛇頸龍,雖然叫龍,但這些海爬類也不是恐龍。]
張衡瞬間明白了。
電影和動畫片裡,經常會出現一個從水裡鑽出來,脖子長長的恐龍。
當時他也沒注意,以為就和動物園裡的長頸鹿一樣,脖子長點不稀奇。
但是現在看來,人家的長脖子是隻在水下基本橫著偏上下移動前進,是不怎麼能夠豎直90°抬起來的。
不說水下和水上壓力的問題,估計是關節就沒有能豎起來的設計,讓它們脖子跟影視作品裡一樣豎起來,估計供氧進食都困難。
[而在陸地上,一部分爬行類動物讓自己的雙腳站立起來,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稱霸陸地的恐龍。
然而在三疊紀的早期,南十字龍和虛型龍並不強勢,稱霸陸地的是鱷類的遠親。
和現在的鱷魚一樣潛伏在水中,找準機會伏擊岸上生物的狂齒鱷,一身堅硬鱗甲的食草角鱷,能攻能防的波斯特鱷……
在這些稱霸陸地的鱷類麵前,爬行類動物仍然專心苟活,仗著立起來的雙足移速快,經常去吃鱷類剩下的腐肉,或者趁人家不在家去偷家吃幼崽。]
鱷魚這玩意,不生活在他們棲息地邊上的人當然沒見過,大部分人還是跟著主播看科普,見過揚子鱷、非洲鱷這些。
雖然長得醜,但是咬合力卻是驚人,是很出名的爬行類動物。
上麵的遠古巨鱷雖然隻是鱷魚遠親,但大家都是把他們當成鱷魚祖先看的。
還是那句話,真實誰家祖上沒擴過,鱷魚也有過輝煌的曆史,就是隻吃植物的食草類鱷讓大家嘖嘖稱奇。
李承乾更傷心了,趁鱷不在吃腐肉和人家幼崽,慫的不行。
最喜歡的恐龍,祖先怎麼會是這種偷偷摸摸,行事猥瑣的龍。
[大地出現了巨大的裂縫,海量的岩漿從地縫中噴出,再一次把大量的二氧化碳帶入大氣。
這時候地球氧含量達到曆史最低,隻有現在的一半,二氧化碳濃度卻是現在的十倍,導致嚴重缺氧和炎熱,帶走了75的生命。
鱷魚的遠親爬行類動物,在移動時會一左一右彎曲身體,壓迫肺部,限製他們的肺活量和呼吸能力。
這一點直到現在也依然限製著爬行類。]
有見過壁虎這種最常見爬行動物的人點頭,是的,壁虎就是運動一段時間就要停一停,在運動,沒怎麼見過他們持續行動。
大家就是現在有生物課、醫學課,解剖的也是兔子這種,沒誰會選個蜥蜴解剖,就沒人知道他們的身體內部什麼形態。
但是今天被這麼一科普,連昆蟲都有解剖高手想挑戰起來。
[極端缺氧的環境,爬行類動物移動能力大大受阻,成為了南十字龍任意宰割的對象。
比起爬行類,恐龍的肺部周邊自帶六個氣囊,能儲存空氣、協助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現在的鳥類身體結構也仍然如此。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後,也到了我們最廣為人知的侏羅紀,在這個時代,經曆過大滅絕的恐龍迎來了1.5億年的恐龍時代,直到下一次生物大滅絕。
侏羅紀,21.45億年前。
南十字龍在侏羅紀分化出了各種不同的肉食恐龍,同時氧含量逐漸回調到了現在的1255,生物們的體型也跟著變大。
比如五米長,1800斤重,還會合作狩獵的中型捕食者角鼻龍;九米長,三噸重,腦容量還較大,更聰明的異特龍。]
之前的巨蟲時代,那些巨大蜻蜓蜈蚣,也隻是和現在的蟲子比起來過分大了些,而侏羅紀的恐龍,已經是遠超人類體型了,比他們知道的大象都還要大。
看見他們,大家想起來了之前被那些電影巨獸,還有博物館的巨獸骸骨所支配的恐懼。
就算知道這些恐龍現在已經不在,但頭皮止不住的開始發麻。
有學生還有疑問沒搞懂,為什麼動物體型會和氧氣含量掛鉤。
如果說含氧量越高,體型越大,節肢類動物那種身體結構是說得通,但他們時代穩定的氧氣環境不如以前,不也有那麼大的鯨魚嗎。
除了鯨魚這種大體型的海洋生物,山林裡的動物和平原上的動物好像區彆也不是很大。
這個問題裡也有鑽研生物的老師想過,他覺得可能是因為陸地和海洋的關係,而且之前講節肢類動物的時候也介紹了節肢類的呼吸機構。
恐龍這些生物的大小不一定就和氧氣含量掛鉤,可能就是因為他們還在幾億年前的演化關鍵期,普遍大家都大,就在大的裡麵發展了。
當然,這隻是他的猜想,他還沒有充足的實驗數據證明自己的研究。
喜歡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補課請大家收藏:()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補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