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那些作者是真的這麼認為,還是為了流量,為了吸引眼球,故意那麼說的。這種情況現在很常見,網上的文章幾乎不能看了。
讀書這件事,能夠堅持下去,在曆朝曆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是學生還是對家長都是如此。
對學生來說,是如何吃得十年寒窗苦的問題。對家長來說,是金錢和精力的投入。
清末民國的時候,留學歐美的花費比留學日本要多一些,所以有錢的留學西洋,錢少一些的留學東洋。
當時普通工人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個銀元,好的城鎮職員收入高一些,一年大概一兩百個銀元。
而留學西洋的費用一年大概是三五千銀元,留學日本應該是便宜一半左右。
差不多大概是如此,我也隻是聽說,沒有嚴格考證過。情況和現在也差不多,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錢的大地主家的孩子就多花點,家裡錢少點的就少花點,節省點,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注意哦,這個錢多錢少隻是相對的,普通家庭就沒法想了。當時的社會階層與今天不一樣。
那時候隻有一些真正的名門望族,在孩子的留學費用上才會比較輕鬆的應付。小地方的地主,即使在當地號稱“四大家族”,出了洋也算是窮人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會想這件事,在養活一個人都不容易的年代,能在國內讀兩三年書可能都要全家拚儘力氣了。
剛開始的時候,留學的人回來之後,鍍金的效果也比較好,收入也會比較高,後來也越來越低了,越來越水了,和現在情況差不多。這件事情的本質其實就是入窄門的問題,當窄門變成了寬門,那麼就會有新的窄門出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清楚了。deng公,當年是去了法國勤工儉學,我專門就此事翻過很多書,當時他家裡費了好大勁啊,去了之後做各種雜工,中途還因為沒錢輟學過。
但大家知道人家爸爸是誰嗎?百度一下嘍。雖然是小地方,但也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至少不低於今天所謂的縣城婆羅門。
那種家庭供一個孩子出去留學都是如此艱難,這才是真實情況,比現在困難多了。
刪掉了幾段,畢竟公眾號是個公開發言的場所,不是私底下聊天。有些話如果你好心說的很開很透,可能卻不被個彆人理解。所以聰明的人聽彆人說話,能聽得出話中話。
如果再往前數,在古代,比如清代,老百姓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兩,普通私塾一年學費大概是幾兩、十幾兩,好的私塾與名師的學費就更高了。
那還隻是初等教育,要想求取功名,參加科舉考試,請名師一般都是現任或前任官員)輔導,去外地遊學,在古代那交通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普通人衣食住行都很艱難的情況下,困難可想而知。
再回到建國後。我們這裡讀者也有不少以前的老三屆,或者家裡的老人也有在建國前後上大學的,大部分人應該都聽家裡人講過,當時供一個學生上學的困難情形吧?
《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孫少安、孫蘭香,《人世間》的周秉義、周蓉、周秉坤,這些都是現實中的寫照。並且他們的結局都是少有的好結局了,與大多數普通家庭比起來,他們的結局絕對已經算得上是喜劇了。
世事變遷,今非昔比。但是所變化的也不過是服裝道具,不過是由長袍馬褂變為西裝,由刀槍改為槍炮。但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舞台上的人也始終都沒變。
讀書這件事,從來就沒有容易過。
讀書上學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教育,二是篩選。
以前我們被欺負的時候,很多人仁人誌士一直在號召普及國民教育。這些年來在這方麵有了極大的進步,這是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
結果是國民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教育是公民的法定權利,老百姓的日子變好了,視野開闊了。
但是,教育的篩選作用從來就沒有變過,並且會越來越殘酷。這也很正常,水漲船高,這是教育普及帶來的必然結果之一。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所以老百姓感覺讀書的性價比變低了,讀書變得越來越難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卻不能因此而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因此放棄了讀書。
相反,而應該更加重視教育。
讀書無用論不是第1次出現,建國之後就出現過好幾次了。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麵對物欲橫流,我依然堅持讀書是第一等事這一觀點。給子孫留再多錢,都不如教會他們如何好好讀書。
喜歡百倍股請大家收藏:()百倍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