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罵散戶傻了!機構也追漲殺跌!
本來隻是寫了寫機構為什麼會追漲殺跌,按照老規矩放在了文章的第3部分。
今天想發文的時候,突然想起可以再多聊一點,也聊一聊散戶的追漲殺跌,在兩者之間做個對比。
機構與散戶都會追漲殺跌,但背後的動機、決策的過程,以及產生的影響卻是截然不同的。
01|散戶追漲殺跌是因為蠢嗎?
可不是如此。
不要認為散戶追漲殺跌是因為蠢。因為現實生活中很聰明的人,一旦到了股市,也會忍不住追漲殺跌。這是由一係列的人性弱點、認知偏差,及散戶的天生劣勢造成的。
認知偏差是核心原因。比如羊群效應,也就是從眾心理,認為那麼多人都在買,那一定有原因。就像現實生活中,看到有一堆人在排隊,有的人會不自覺的也站在後麵跟著排隊。
散戶投資者缺乏獨立研究的能力,也缺乏必要的信息,就更容易跟隨市場熱點和大眾行為,從而形成行為上的追漲殺跌。
散戶還缺乏對股市的正確理解,會把現實生活中常用的線性思維和因果思維,不自覺地挪到股市中去。但股市是一個混沌係統,生活中的思維決策方式在此不通用。
散戶追漲殺跌的直接原因是人性的貪婪與恐懼。看到股票不斷上漲,害怕錯過賺錢的機會,這種貪婪的情緒會壓倒理性判斷,讓人忍不住在高點追買,希望能分一杯羹。
看到股價下跌,賬戶虧損擴大,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恐懼。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損失和痛苦,就會選擇割肉賣出,從而求的心理上的解脫,這是一種典型的損失厭惡。
還有就是散戶在知識、信息和資金等方麵的天然劣勢。散戶投資者獲得的信息往往都是片麵的、滯後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小道消息。當人們看到利好新聞並買入時,機構或者莊家早已經布局完畢正準備賣出呢,有時很多消息就是他們放出的。
在投資專業知識上,散戶更不具備專業的投資能力。無法判斷一隻股票基本麵是好是壞,價格是否合理,也不懂技術分析,找不到買賣點。
還有就是資金方麵的劣勢,散戶投資者資金量往往比較小,不懂或者無法通過分散投資和對衝來分散風險。一旦重倉的股票下跌,心理壓力巨大,就容易產生情緒化的操作。尤其是不是用閒錢投資的,或者那些借錢的、加杠杆的,更是如此。
02|機構主動的追漲殺跌
機構的追漲殺跌有兩種,一種是主動的,一種是被動的,被動的放在第3條講。
機構主動的追漲殺跌與他們的投資策略和紀律性有關。
比如被廣泛采用的趨勢跟蹤策略,這就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量化投資策略,被機構廣泛采用。相當於我們趨勢量化投資係統的右側操作部分。
當機構的係統通過算法確認某個上漲趨勢已經形成的時候,會自動發出買入指令。還有強製性的止損紀律。機構在買入一隻股票前都有預設的止損位,一旦觸發,交易員必須無條件執行,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也呈現出行為上的追漲殺跌特征。
03|機構被動的追漲殺跌:結構性困境
機構被動的追漲殺跌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法律法規的規定,二是應對買入或贖回壓力。
由於法律法規對機構倉位有明確要求,股價漲得越高,機構麵臨越多的申購,機構不得不在股價高位時被迫建倉。股價跌的越低,機構的基金會被大量贖回,不得不在低位拋售股票。這就事實上造成了機構的追漲殺跌。
但是,機構的這種被動式或者製度式的追漲殺跌,與散戶基於情緒和認知錯誤的主動追漲殺跌不同。其根源在於基金行業的運作規則和投資者行為,是其共同作用下的一個結構性的困境。
監管機構為了規範基金的運作,要求股票型基金的倉位不能低於80的下限。基金經理沒有完全的空倉權,這是與散戶非常不同的一點。導致基金經理高位時既不能全部止盈,又不得不追高。
這也導致了在市場好的時候,處於上漲趨勢同時又流通性強的優質個股,往往會出現駭人的過度上漲,進一步吹大泡沫。
而市場不好的時候,個股下跌的時候,基民的贖回導致機構不得不大量拋售,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下跌,又引發更多的恐慌和贖回,形成了自我強化的踩踏。
這就放大了價格的漲跌,放大了市場的波動性,機構不僅不能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與政策初衷以及教科書中說的並不完全一致。
圖片
這是市場的囚徒困境。對於製度上的設計,我們也沒有辦法,畢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是在市場的特殊位置和關鍵時刻,比如大漲前夜和大跌前夜,機構的追漲殺跌帶來的影響,是投資者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
每個投資者都會遇到那一天,隻是有的能看得懂,有的看不懂罷了。
喜歡百倍股請大家收藏:()百倍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