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相思灣時,碼頭的新紅豆樹苗已抽枝展葉。阿海正帶著孩子們給樹苗綁防護繩,遠處海麵上突然傳來一陣清脆的汽笛聲——那是艘漆著天藍色的研學船,船舷上貼著顯眼的紅豆貼紙,緩緩朝著碼頭駛來。
“我們是沿海中學的師生,專門來聽紅豆故事的!”帶隊老師李薇跳上岸,手裡捧著本厚厚的筆記本,“去年從新聞裡看到相思灣的約定,學生們就吵著要來看看,還準備了自己寫的紅豆詩歌。”孩子們湧到紅豆林前,有的蹲在樹下觀察新芽,有的圍著阿海問老船長送貝殼的往事,筆記本上很快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連頁邊都畫滿了紅豆圖案。
沒過多久,相思灣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設計師。她叫蘇曉,背著裝滿畫筆的背包,一上岸就對著紅豆旗和石碑寫生:“我在網上刷到相思灣的照片,被這裡的善意打動,想設計一係列‘紅豆善意’文創產品,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故事。”蘇曉在木屋裡住了半個月,每天跟著阿海記錄漁民的日常,最終畫出了紅豆形狀的書簽、印著“相思灣之約”的帆布包,還有刻著“此心相連”的鑰匙扣。首批文創寄到各地後,很快收到反饋——有書店老板說要把書簽放在暢銷書裡,有文具店主動申請代售,還有讀者來信說,看到文創就想起要把善意傳遞下去。
入夏後的一個傍晚,碼頭突然來了輛滿載設備的卡車。下來幾位穿著工裝的年輕人,是當地電視台的記者:“我們要拍一部關於相思灣的紀錄片,讓全國觀眾都看到這份跨越山海的溫暖。”拍攝期間,記者們跟著阿海出海、和漁民一起煮海鮮粥、記錄孩子們摘紅豆的場景,還特意連線了海外港口的漁民。鏡頭裡,異國的紅豆樹苗已長得半人高,當地漁民舉著紅豆布袋笑著說:“我們每月都會給樹苗澆水,等著它結出紅豆,再把善意傳到下一個港口。”
中秋那天,相思灣舉辦了首屆“紅豆節”。各地趕來的人擠滿了碼頭,有曾收到紅豆的船員、寄過包裹的普通人、還有特意來打卡的遊客。大家一起掛紅豆燈、寫善意卡片、種新的紅豆樹苗,木屋裡的信件堆得比窗台還高,連石碑旁都貼滿了祝福紙條。一位白發老人握著阿海的手,指著滿灣的紅豆旗感慨:“當年隻是一顆小小的紅豆,如今竟長成了一片溫暖的海洋。”
阿海站在紅豆林前,看著孩子們把寫滿祝福的紅豆布袋分給往來的船隻,看著蘇曉設計的文創被遊客們捧在手裡,看著紀錄片的鏡頭對著海麵緩緩升起。他忽然覺得,相思灣的故事從來不是終章,而是無數個新開始的序章。那些帶著善意的紅豆,正乘著海風漂向更遠的地方,在新的港口生根發芽,連接起更多溫暖的約定。
夕陽西下時,又一艘
喜歡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請大家收藏:()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