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上來時,相思灣的輪廓已清晰可見。遠遠望去,成片的紅豆藤順著崖壁垂落,像給海灣係了條朱紅的裙帶,風一吹,細碎的紅花便簌簌落在海麵,與年輕人手邊木盒裡的紅豆遙遙相應。
老舵手把“永安號”穩穩停在淺灘,剛放下跳板,就見岸邊跑過來幾個挎著竹籃的身影。領頭的是位頭發花白的阿婆,手裡捧著個粗陶碗,碗沿還沾著幾粒紅豆:“這是用相思灣的泉水煮的粥,你爹以前每次來,都要喝上兩大碗才肯去采豆。”她把碗遞過來時,年輕人注意到阿婆手腕上的銀鐲子,和母親壓在箱底的那隻樣式一模一樣——那是當年父親走南闖北時,特意給村裡的婦人都帶了一對。
順著阿婆指的方向,年輕人走到灣裡的老榕樹下。樹旁立著塊青石碑,上麵刻著“紅豆渡”三個字,碑腳纏著幾圈紅繩,繩上係著大大小小的木牌,有的寫著“盼歸”,有的畫著小船,最舊的那塊木牌上,字跡已經模糊,卻能認出是父親的名字。“你爹每年來都要在這係塊木牌,說等他走不動了,這些木牌就能替他等你回來。”阿婆蹲下身,輕輕摸著石碑,“去年紅豆熟的時候,我們還說,該給你也留塊新的了。”
年輕人從背包裡拿出父親的筆記本,翻到畫著相思灣的那頁。紙上除了標注紅豆藤的位置,還寫著幾行小字:“今日見阿妹教娃認紅豆,想起家裡的小子,該也到了識字的年紀。”他忽然想起小時候,母親總拿著這本筆記教他認字,說父親每寫一句話,都是在心裡記了他一遍。此刻風掠過書頁,把筆記裡夾著的紅豆吹落在石碑前,剛巧落在阿婆新遞來的木牌旁。
夜裡,漁村的人在曬穀場擺了長桌,桌上擺滿了紅豆做的吃食:紅豆糕、紅豆湯、還有裹著紅豆沙的糯米團。孩童們圍著篝火唱歌,歌詞是老人們口口相傳的調子,唱的是“紅豆生海畔,歲歲盼歸帆”。老漁民們拉著年輕人坐在火堆旁,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起父親的事:有人說他曾頂著台風幫漁船引航,有人說他教村裡的年輕人修船,還有人說去年暴雨衝垮了紅豆藤,是他帶著工具來補種,卻在崖邊摔破了手,還笑著說“明年花開,娃就能看到了”。
年輕人聽著這些故事,忽然明白父親海圖上的每個紅點,都藏著這樣溫暖的牽掛。他從木盒裡取出紅豆種,分給在場的每個人:“明年春天,我們一起把這些種子種在海邊吧,就像我爹當年那樣。”話音剛落,老舵手就舉起羅盤,羅盤上的“永安”二字在火光下閃閃發亮:“往後‘永安號’不僅要載著紅豆走,還要載著我們的故事走,讓更多人知道,這海裡的每顆紅豆,都係著家的方向。”
夜深時,年輕人獨自站在船頭上,定看著相思灣的燈火。
喜歡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請大家收藏:()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