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歌應唱大刀環,
誓滅胡奴出玉關。
隻解沙場為國死,
何須馬革裹屍還。
《出塞》——徐錫麟·清
為什麼總會有戰爭?
隻要人類存在,戰爭就會存在。
戰爭的本質就是搶奪生存資源,勞動收獲。
自然生命體係自誕生日起,就遵循著“先占先得,優勝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則。
人類是高智慧,文明的高等級動物族群,人類祖先,學會了糧食種植,捕獲獵物,養殖魚蝦等方式,有了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然後人類開始占地而居。
技術的進步,人類有了剩餘的食物,然後交易就產生了,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必須給對方想要的東西。
在“損失厭惡”的作祟下,有一部分人開始用掠奪方式獲得他人勞動成果。
掠奪不用勞動就可以獲得彆人的勞動成果,但是沒有人願意甘心放棄自己的勞動成果,於是掠奪者和被掠奪者開始長期的攻防戰,並由此演變為戰爭。
絕大多數人都討厭戰爭,希望永久和平,那麼能永遠的消滅戰爭嗎?
曆史結果證明了——不能。
原因很多,例如空間和資源有限,人口增長,發展不平衡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類無法擺脫自己的看法,永久的客觀準確的感知世界。
安達曼海上的海空大戰,由於敵人對華國衛星的大規模攻擊,致使華國一方的無人機機群,遠程指揮係統遭受重創,敵人趁機攻擊,損失超過了15萬架民改軍無人機,華國一方損失慘重。
最終天竺和漂亮國的航母戰鬥群,順利的突破火海,到達了普拉特航母戰鬥群附近。
抓緊時間給航母補充能源,重新啟動能量罩,華國在經過兩個小時的又重新集結了30萬架民改軍無人機戰鬥群還有150萬的海底機械魚。
不計成本的阻敵救援,無邊無際的機群,永遠殺不完的無人機,徹底讓敵人失去了之前的鬥誌。
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更讓人不安的是,華國一方一個人影不見,他們一直和一群鐵疙瘩,拚死戰鬥,讓一線的指戰員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為了分散華國注意力,天竺大本營下達命令,在邊境線上進行猛烈的攻擊。
東蒲甘伊洛瓦底江防線,從北到南依次是2,3,16,17,29師。
遭到敵方1,2,4,5,6,10,11,14,15,16,17,師的猛烈炮擊。
比皆省防線的27,28,30師,遭到了
對麵天竺的3,7,8,9,12,13師全力攻擊。
天竺甚至出動機械化戰士,想越過邊界,攻擊東蒲甘都護府的腹地,但是全部被華國在邊界布置的自動火力網,給有效擊退。
而依達林海岸卻是麵臨了極其嚴峻的形勢,
東蒲甘戰區在克拉地峽的德林達依郡,克倫郡,分彆部署了,11,12,13,14,四個海軍陸戰師10萬人。
但是遭到了從蘇門答臘島班達亞齊海空基地起飛,天竺和自由聯盟的強大海空聯軍攻擊,
總計40個空中堡壘編隊,2160架重型戰鬥機,200先天高手,800超級隱形納米戰士,10萬機械狗,100萬的機械昆蟲。
“司令,敵人火力太猛了,尤其是先天高手,防不勝防。我們的智能火力網,無法有效偵測到先天高手的行蹤軌跡。克拉地峽防線需要馬上支援。”
參謀長孫彥祥說道。
敵人用先天高手組織成突擊隊,重點突擊,在克拉地峽的海岸附近的,蘭比島,桂丹島,卡桑島,格薩高島等幾個大的島嶼實施了突然襲擊。
守軍全軍覆滅。
“司令,我帶著特種聯隊去支援吧!”
孫彥祥請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