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朔蹲在村頭老槐樹下,手裡的焊槍吐出藍白色的火苗。
廢棄的水管在他手中翻轉,切割、打磨、焊接,不過半日功夫,就變成了高低錯落的打擊樂器。
小豆子蹲在旁邊遞工具,鼻尖沾著黑色的機油,眼睛卻盯著那些泛著金屬光澤的管子:“蕭老師,這個真的能敲出音樂?”
“當然!”
蕭朔擦了把額頭的汗,舉起一截短水管輕輕敲擊,發出清亮的響聲。
“等裝上共鳴箱,聲音比編鐘還好聽。”
另一邊的曬穀場上,宋惜堯正帶著村民排練山歌。
秋嬸係著碎花圍裙,中氣十足地領唱:“哎——山那邊喲,雲兒白喲喂……”
春桃抱著三弦琴伴奏,琴弦撥動間,悠揚的旋律混著稻香在空氣中流淌。
宋惜堯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不時上前糾正村民們的音準,鬢角的碎發被汗水粘在臉上。
“堯堯,這曲兒咱唱了幾十年,還能改?”
秋嬸疑惑地撓撓頭。
“不是改,是加些新花樣。”
宋惜堯笑著翻開樂譜,上麵畫滿五線譜和彩色標注:“您看,這裡加上水管打擊樂,再讓小豆子他們吹竹笛,肯定熱鬨!”
籌備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
蕭朔帶著村裡的年輕人用彩紙和稻草裝飾稻田,將廢棄的漁網改造成幕布。
宋惜堯挨家挨戶收集老唱片,整理出最適合合奏的曲目。
當秋嬸的女兒阿雲帶著馬頭琴從城裡歸來時,整個村莊都沸騰了。
誰能想到,這個在電子廠打工的姑娘,竟藏著這樣一手好技藝。
演出當晚,月亮還未爬上樹梢,稻田四周已經擠滿了人。
鄰村的鄉親們踩著三輪車趕來,孩子們舉著螢火蟲燈籠在田埂上穿梭。
蕭朔精心搭建的舞台就架在稻田中央,水管樂器被漆成彩虹色,在夜色裡泛著微光。
“下麵請欣賞——《稻香新韻》!”
宋惜堯穿著藍底白花的旗袍,手持竹製話筒站在舞台中央。
聚光燈亮起的瞬間,她看見蕭朔站在後台,朝她比了個加油的手勢。
前奏響起,小豆子他們吹奏的竹笛清脆悅耳,緊接著蕭朔敲響水管樂器,金屬的清鳴與竹笛交織,竟意外和諧。
秋嬸領唱的山歌在夜空中回蕩,歌詞裡的“稻穗彎彎”“蛙鳴陣陣”,唱的正是眼前的美景。
阿雲的馬頭琴突然加入,悠揚的琴聲如潺潺流水,將整首曲子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