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懂什麼呢?
或許是彆的孩子,很容易就忘掉了。
可……我,先天早慧。
這件事,發生在我很小的時候。
並成為了我一直的陰影。
因為這件事,我時長陷入凶惡的情緒中,焦慮暴躁抑鬱。
我現在,哪怕是玩樂一般的【賭】,也會應激,對其產生無法控製的厭惡和惡意,精神痛苦,暴躁易怒。
關係越近,我的反應越強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是沒什麼關係的路人的話,倒是還好,我隻會感覺對方是個【沙比】。
這,倒也不是說,什麼‘養出孽了’。
也不是,不承認我爸的養育之恩什麼的。
除了經濟支持,我爸也是有用的。
祛魅之後,我終於能夠正確客觀地了解他了。
在我成長的路上,處處以他為負麵教材,讓我成長的很好。
作為負麵教材,他很標準。
除了給我一個負麵的家庭環境,倒也沒有什麼大的不對。
我在課本上學過。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聽說過。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以他為標準,讓我厭惡的,我就不去做。
並且以令我厭惡的事情來反思自己,我會不會做出這種令人反感的事情?
會的話,那我就去改。
不會的話,那我要繼續沿著我想要的路繼續走。
當然……這一切跟他沒什麼關係。
他主要起的還是負麵作用。
以我性子,沒有這個反麵教材。
我也會努力上進,讓自己變得滿足自己的期待。
那又怎麼樣呢?
我爸就是那樣的人。
我又挑選不了自己的爸爸。
哪怕他會暴力鎮壓我的想法,意見和行動。
哪怕他有著歲數大的優越感,自大又傲慢。
哪怕他給我帶來了諸多痛苦,創造了本不應該存在的弱點。
我也不該對他有所要求。
我父親是一個在物質方麵和精神方麵,寬以待他,苛刻待我,絕不以身作則的人。
與之相反,我則是一個經常反思自我,尊重他人選擇,絕不強行插手的人。
當有人對我說,“你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實,我就沒有想要反駁的欲望了。
因為,我是從自己身上找完原因之後,才開始在其他人身上找原因的。
記住一件事。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沒有錯。
但不要忘了,先是個關聯詞語,它的後麵有固定搭配。
這個關聯詞的用法是‘先……,後……。’
【先】字,後麵應該有個【後】字。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後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
這是一整個邏輯鏈條。
不要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就不繼續從外界因素上找原因了。
那!是!不!對!的!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目的,是為了去除主觀因素的影響,確保我們對於事情的理解不要產生巨大的偏差。
後從外界因素上找原因,是為了一窺全貌,保證事情的真實性和結論的準確性!
原因分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罔顧事實,將主要原因歸結到你身上的人,會用‘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來利用邏輯達成【合成謬誤】來誤導你。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後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這句話是對的。
但【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卻是不對的。
那麼,人為什麼會下意識覺得【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道理呢?
因為,邏輯慣性。
一般而言,當人們認為一句話是對的時候,會認為這句話的前提是對的。
並且前提會放在前麵。
這是,句子結構的一般用法。
應用到【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後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這句話上麵。
因為一整句話正確,這句話的前提條件也必然正確。
人們就會下意識覺得,前麵的內容是正確的。
可!是!
雖然,【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前!提!條!件!
但!【後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也是前提條件!!!!
這句話!是雙向證明!
唯有兩個條件同時滿足的時候!!!
這句話才成立!!!
單獨用哪一部分作為正確認識!
都是錯誤的!!!
更甚至,這句話的斷句位置,按照邏輯思維來說,也不是從逗號斷句的!
而是從第二個關聯詞【後】的後麵斷句的!
單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後……】不對!
單是【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也不對!
不要被想要邏輯強暴你的人誤導。
不要掉入他們的思維陷阱。
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拆分開來是。
1,在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之前,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2,在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後,要後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
這句話的完整含義是。
既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又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找原因的順序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後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
其中,‘既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又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是前提條件。
‘找原因的順序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後從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是需要前提條件的正確結論。
喜歡規則怪談:我的妹妹不對勁請大家收藏:()規則怪談:我的妹妹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