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衝擊後,並不會被生硬地彈開或形成巨大的渦流阻滯,而是會順著這個弧度‘爬升’一段。
這個過程,實際上會短暫地‘包裹’住葉片,利用水流自身的粘滯性和慣性,形成一個局部的、向心的壓力場。它增加的並非單純的正麵衝擊力,而更像是一種……嗯,‘引導式增壓’。”
吳旭陽聽得入神,下意識地問:“引導式增壓?效果能保證嗎?”
“確實需要實驗驗證,目前隻是理論推演。”蘇曼卿坦誠道,“我初步判斷,如果弧度和葉片表麵光滑度控製得好,帶來的額外壓力可能會超過增加的摩擦。當然,這隻是我的一個設想,可能還是想得太簡單了……”
“不!一點也不簡單!”
一旁的曾和平教授突然開口,聲音帶著明顯的讚賞。
他目光炯炯地盯著蘇曼卿畫的那條曲線,仿佛看到了極有趣的東西。
“小蘇同誌,你這個想法很有靈性!它跳出了常規思路,開始琢磨怎麼更‘聰明’地利用水流本身的力量了!雖然還是雛形,但這方向非常可貴!”
曾和平毫不吝嗇地讚揚,隨即也拿起筆,在蘇曼卿的圖旁邊補充了幾筆。
“你看,如果你說的這個弧度開頭再平緩些,最高點往後挪一點,是不是更能讓水流‘貼’得住、‘送’得遠?還有葉片邊緣如果能做得更薄更利,切入水流時是不是也能更省勁?”
蘇曼卿立刻被曾教授的補充吸引了,她湊近仔細看,腦中飛快地閃過調整後的效果,眼眸越來越亮。
“對!是這樣!教授您這一點撥,感覺就順暢多了!開頭平緩減少碰撞,高點後移延長作用時間,邊緣薄化減少乾擾……這樣一調整,好像真的可行多了!”
一老一少,就著那張圖紙,旁若無人地討論起來。
從怎麼讓水流更“聽話”,到用什麼材料容易加工又耐用,再到這個思路還能用在哪些地方,越聊越深入。
蘇曼卿不僅能很快明白曾教授指出的關鍵,還能順著提出自己的新想法,雖然有些想法略顯稚嫩,卻往往能戳中要害,帶來啟發。
而她每次聽到教授的精辟見解時,那恍然大悟、真心佩服的樣子,更讓曾和平覺得這年輕人踏實又好學。
這姑娘,不光有點子,能動手,還這麼肯學、這麼謙虛,真是塊搞技術的好材料。
看著蘇曼卿認真思索的側臉,聽著她邏輯清晰、又充滿求知欲的言語,忽地,一個模糊卻驚人的念頭突然闖入曾和平的腦海。
能力如此出眾,思維如此敏捷,性格又如此沉穩謙遜……
難道……
一個他從未想過的可能性浮現出來。
遠舟,可能根本不是他想象中那位經驗豐富的男性工程師,而是一位年輕的女同誌?就是眼前這個蘇曼卿?
這個猜測讓曾和平教授的心跳漏了一拍,看向蘇曼卿的眼神更加複雜探究起來。
與此同時,江秋月已經帶著劉紅英還有兩位政治局的同誌來到通訊連。
“信就在裡麵,我親眼看到她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