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那個初春時節,江城的櫻花在料峭的寒風中頑強地綻放著。這一年,不僅是新舊世紀交替的重要節點,更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迎來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
彼時,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如同一股強大的洪流席卷著世界各國。在這股浪潮的衝擊下,各國的高等教育都在積極探索和變革,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麵對全球高等教育的競爭與合作,中國政府深刻認識到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了提升中國高校的國際競爭力,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政府下定決心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這些措施涵蓋了高校管理體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麵,旨在為中國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為了達成這一宏偉目標,國家毅然決然地啟動了高校合並重組的偉大工程。這一決策猶如一把利劍,直插國內高校存在的諸多頑疾:學科單一,宛如被束縛的鳥兒,難以展翅高飛;規模偏小,恰似小池塘中的魚兒,難以掀起壯闊波瀾;資源分散,如同散沙一般,難以彙聚成強大力量。
然而,國家深知,隻有通過整合這些優勢資源,才能鑄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從而逐漸拉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於是,一場波瀾壯闊的高校合並重組浪潮席卷而來,江城的高校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
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許多學校聞風而動,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如探險家般勇敢地探索著合並的可能性。一些原本規模較小、學科單一的高校,猶如迷失在沙漠中的行者,渴望找到一片綠洲,與其他學校展開洽談,期待通過合並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如鳳凰涅槃般重獲新生。
在2000年那個金風送爽的秋天,我告彆了工作長達十餘年之久的母校科研處,滿懷期待地踏入了這所剛剛由三所大學合並而成的江城科技大學的科研處。
這所新興的大學,宛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散發著蓬勃的朝氣與活力。然而,由於學校組建時間尚短,各項設施和資源都還在逐步完善之中,辦公場所自然也顯得有些局促。
學校的科研處被分散在不同的樓層,一部分科室在一樓,另一部分則在三樓。而我所歸屬的科研科,恰好位於三樓。
當我踏上三樓的樓梯,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對新環境的好奇與期待。這層樓的走廊顯得有些狹窄,兩邊的辦公室門緊閉著,透出一種寧靜而神秘的氛圍。
推開科研科那扇掉漆的木門時,一股混合著舊紙張黴味與油墨的氣息撲麵而來。九月的陽光斜斜地打在辦公桌上,給那摞半人高的規章製度鍍上了層金邊,可我盯著“項目經費審批流程“那行字看了足足三分鐘,眼皮還是忍不住打架——那些宋體字像一群排不好隊的螞蟻,在我眼前東倒西歪。
身後的鐵皮櫃發出“吱呀“一聲**,我轉頭看見王科長正踮著腳從頂層抽出個紙箱。他那件洗得發白的藍襯衫後背洇出片汗漬,額前的碎發被汗珠黏在皮膚上。“這都是前幾年的結項材料,“他把紙箱放在地上,灰塵在光柱裡簌簌飄落,“三所學校合並時拉來的,光這櫃子就塞了十二箱。“
我蹲下身翻看,最上麵的檔案袋邊角已經發脆,1998年的項目申請書上還印著三個不同的校徽。鋼筆字跡在歲月裡暈開墨痕,有些表格裡的複寫紙已經泛黃成蜂蜜色。王科長忽然用肘部碰了碰我,指著窗台那台老式CRT顯示器:“那係統是合並前開發的,輸項目編號得按三次保存鍵,不然準丟數據。“
正說著,打印機突然“哢噠“響起來,吐出張新項目申報單。我剛要伸手去拿,王科長已經湊過去:“彆急,先看申報單位那一欄。現在雖然合校了,但有些院係還沿用老代碼。“他的指甲在紙麵輕輕敲著,“就像這"081",其實是原來的化工學院,現在歸到材料學部了。“
那天下午我試著登記第一個項目,在係統裡輸到第三行時,屏幕突然藍屏。重啟電腦的間隙,王科長搬來個小馬紮坐在我旁邊,從抽屜裡翻出一本牛皮筆記本:“我給你畫個流程圖。“他的圓珠筆在紙上沙沙遊走,把“查重““盲審““公示“這些節點畫成串糖葫蘆,“你看,就跟串珠子似的,漏一顆都不成。“
夕陽西沉時,我才發現辦公桌上的文件不知不覺堆成了小山。窗外的法桐葉被風卷著掠過窗沿,王科長已經泡好了兩杯茶,玻璃杯中浮著卷曲的茶葉。“慢慢來,“他把茶杯推過來,杯壁上凝著細密的水珠,“去年有個老師找1997年的結題報告,我們在倉庫翻了三天才找著。現在理清楚了,以後就省事了。“
我望著櫃子裡那些貼著新標簽的檔案盒,忽然覺得那些調皮的符號好像慢慢站成了隊。遠處傳來下課鈴聲,驚起幾隻停在窗台的麻雀,它們撲棱棱掠過檔案櫃頂,留下幾片羽毛飄落在1998年的那份申請書上。
王科長拍著我的肩膀說:“鹿鳴老師,咱這科研管理工作,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關鍵是要多學、多問、多跑。”
起初,我連科研項目申報的流程都搞不清楚。有一次,一位老教師拿著項目申報書來找我,問我幾個表格該怎麼填寫。我盯著表格上的條目,支支吾吾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臉一下子紅到了耳根。老教師見狀,笑著說:“沒事沒事,我再去問問王科長。”看著他離開的背影,我心裡彆提多不是滋味了,暗下決心一定要儘快熟悉業務。
慢慢地,我開始能獨立處理一些簡單的工作了。比如給老師們發放項目申報通知,收集申報材料等。但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組織和管理科研項目遠比我想象的要複雜。
那時候學校的科研項目很少,每年能爭取到的市級以上項目寥寥無幾。所以每當有項目申報的機會,大家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記得2002年有一個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報,學校裡一下子炸開了鍋。老師們都鉚足了勁,白天在實驗室忙實驗,晚上就在辦公室查資料、寫申報書。
我負責收集和初審這些申報書。那段時間,我的辦公室每天都人來人往。老師們拿著申報書來谘詢,有的是關於研究內容的表述,有的是關於經費預算的編製。我耐心地一一解答,遇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問題,就趕緊打電話請教上級部門的同誌,或者和王科長一起商量。
有一位年輕的張老師,他的申報書改了不下十遍。每次改完都急匆匆地送到我這裡,眼神裡滿是期待。有一次,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我正準備鎖辦公室門,張老師又拿著改好的申報書來了。他眼睛裡布滿了血絲,聲音也有些沙啞:“李工,你再幫我看看,這一版應該差不多了吧。”我接過申報書,認真地看了起來。雖然還有一些小問題,但相比之前已經好了很多。我幫他指出問題後,他又馬不停蹄地回去修改。看著他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我心裡既感動又敬佩。
最終,張老師的項目成功立項了。那天他特地跑到我辦公室,給我帶來了一包喜糖,笑得像個孩子。“李工,多虧了你啊,不然我這項目肯定成不了。”我笑著說:“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
在參與這些科研項目組織與管理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批懷揣理想的年輕教師,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守著對科學研究的熱愛。
年輕的李老師,是研究生物工程的。他的實驗室裡,設備更是簡陋得可憐。沒有先進的測序儀,他就用一台老舊的電泳儀,一遍遍地跑焦、觀察。有時候為了得到一個準確的實驗結果,他能在實驗室待上一整天。有一次,我去實驗室檢查安全情況,看到他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調整著一個自製的實驗裝置。那裝置是用幾個塑料瓶和幾根軟管拚湊起來的,看起來有些滑稽,但李老師卻一臉認真。他告訴我,這是為了模擬生物反應的環境,雖然簡陋,但能解決燃眉之急。
“沒有好的設備,咱就自己想辦法。”李老師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笑著說,“科研嘛,就是要不怕困難,一點點摸索。”為了獲取實驗所需的樣本,他常常要跑到幾十公裡外的山區去采集。早上天不亮就出發,背著沉重的采集工具,在山裡一待就是一天。有一次,他不小心摔了一跤,腿上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可他隻是簡單地包紮了一下,繼續采集樣本。回來的時候,傷口已經紅腫發炎,他卻笑著說:“這點小傷不算啥,樣本采到了就好。”
還有王老師,研究的是材料科學。他的實驗室裡堆滿了各種廢舊的金屬和塑料,那都是他從廢品站淘回來的“寶貝”。他說:“這些東西雖然是廢品,但在我這兒能派上大用場。”為了測試一種新型材料的性能,他需要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進行實驗。學校沒有專門的實驗設備,他就自己動手改造了一個舊的反應釜。每次實驗的時候,他都守在反應釜旁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壓力表和溫度計,生怕出一點差錯。有一次,反應釜的密封出了點問題,裡麵的氣體泄漏出來,有一股刺鼻的味道。王老師二話不說,戴上手套就衝過去關掉了閥門,然後仔細地檢查泄漏的原因。等處理完的時候,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濕透了。
這些年輕教師們,用他們的行動詮釋著對科研的執著。他們沒有抱怨環境的簡陋,沒有因為項目少而氣餒,而是想儘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在科學的道路上艱難地前行。
那時候的校園氛圍,樸實而又充滿活力。清晨,校園裡到處都是琅琅的讀書聲,學生們背著書包,朝氣蓬勃地走向教室。老師們則早早地來到辦公室,準備一天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校園裡的樹木鬱鬱蔥蔥,春天的時候,櫻花盛開,整個校園都籠罩在一片粉色的雲霞中。下課後,學生們三三兩兩地在校園裡散步、聊天,臉上洋溢著青春的笑容。傍晚時分,操場上就熱鬨起來了,有跑步的、打籃球的、踢足球的,充滿了歡聲笑語。
老師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融洽。大家經常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分享科研心得。有時候,哪個老師在實驗中遇到了難題,其他老師都會主動幫忙出主意、想辦法。記得有一次,李老師在實驗中遇到了一個瓶頸,好幾天都沒弄明白。王老師聽說後,主動跑到他的實驗室,和他一起分析數據、查找資料,忙活了整整兩天,終於幫他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
同事之間也相處得像家人一樣。我們科研處的幾個人,經常一起加班,一起吃工作餐。有時候工作到很晚,王科長就會請我們去學校門口的小飯館吃一碗熱騰騰的麵條。大家邊吃邊聊,說著工作中的趣事和煩惱,那種感覺特彆溫暖。
在學校裡,學術講座和交流活動猶如一場場知識的盛宴,頻繁地呈現在師生們麵前。儘管條件有限,講座的場地僅僅是一間略顯簡陋的階梯教室,但這絲毫不影響師生們對知識的熱切追求。
每次講座開始前,教室裡總是早早地坐滿了人。老師們和學生們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提前抵達教室,占據有利位置,隻為能更清晰地聆聽專家的講解。當專家走上講台時,整個教室頓時鴉雀無聲,隻有專家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
講座過程中,師生們全神貫注,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他們時而奮筆疾書,記錄下專家的精彩觀點;時而陷入沉思,思考著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學習和研究中。專家的講解深入淺出,生動有趣,讓原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內容變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
講座結束後,大家並沒有立刻散去,而是紛紛圍攏到專家身邊,繼續提問和交流。問題一個接一個,專家也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這種對知識的執著和渴望,讓人不禁為之感動。在這個小小的階梯教室裡,師生們共同營造了一個充滿學術氛圍的空間,讓知識在這裡得以傳承和傳播。
2005年底,學校對科研處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為其配備了1棟2層的獨立小樓作為辦公場所。走進小樓,全新的辦公設備讓人眼前一亮,每位工作人員都配備了當時配置較高的新電腦,辦公座椅也全部更換為嶄新的款式,坐上去舒適又便捷。校園網網速更是有了大幅提升,以前需要等待許久的文件傳輸,如今轉瞬即至,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科研管理係統也在不斷更新升級,操作愈發便捷高效,讓科研項目的申報、審批等流程更加順暢。學校還陸續出台了一係列利好的科研政策,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激發了大家的科研積極性。
不僅如此,學校新添置了一批先進的實驗設備,實驗室也進行了簡單卻實用的修繕,實驗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這使得科研項目的開展有了更堅實的硬件基礎,科研項目數量相比以前有了明顯增加。
隨著學校教學評估與老師職稱提升都與科研項目掛鉤,老師們的科研熱情被徹底點燃,校園裡掀起了一股濃厚的科研熱潮。科研處在學校的地位也水漲船高,儼然成為學校的三大職能處之一,在學校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回首那年的工作歲月,雖然條件艱苦,工作充滿了挑戰,但我卻收獲了很多。我見證了一批年輕教師在科研道路上的成長與堅守,感受到了他們對科學的熱愛與執著。我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從一個懵懂的新手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麵的科研管理人員。
那段時光,就像一杯醇厚的老酒,雖然帶著一絲苦澀,卻讓人回味無窮。它讓我明白了,科研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夠在這條路上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而那段簡陋卻充滿熱情的科研歲月,也將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