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青年教師的壓力與突圍_大學哪些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學哪些事 > 第11章:青年教師的壓力與突圍

第11章:青年教師的壓力與突圍(1 / 1)

在大學校園裡,35歲左右的青年教師無疑是中堅力量。他們剛剛經曆了一場激烈的競爭,通過層層選拔,才得以進入大學擔任任課教師。然而,當他們終於實現這個目標時,往往已經接近30歲了。

隨之而來的,是每年一次的年終考核。這不僅是對他們教學能力的檢驗,更是對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麵評估。每年,他們需要完成一定數量的教學課時,不能出現任何教學事故。此外,學生的評價和巡查組的打分也會對他們的考核結果產生重要影響。

除了教學工作,科研任務也是青年教師麵臨的一大挑戰。他們需要完成分解的科研工作量,如果未能按時完成,就隻能去請求他人幫忙借項完成。而每年的國家基金和省基金項目更是必須申報,隻有成功獲批,他們才能稍稍鬆一口氣。

然而,縱向課題的申報往往受到限製,沒有關係或大腕的推薦背書,一般很難成功。相比之下,橫向課題則要求更高,因為企業出資通常希望能夠在短期內看到明顯的效果。

此外,論文的撰寫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由於發表周期較長,往往需要排隊等待,這也給青年教師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畢竟,如果沒有足夠的論文發表,他們又如何能夠評上職稱呢?而職稱的晉升對於獲取更多的項目和人脈資源至關重要。

最後,青年教師還需要花費時間處理戀愛、婚姻和家庭等問題。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餘,要兼顧個人生活並非易事。

綜上所述,35歲左右的青年教師在大學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不僅要應對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還要麵對各種考核和競爭。同時,他們也需要在個人生活和職業發展之間找到平衡。

十一過後的一天,材料學院的宋老師急匆匆地走進了我的辦公室。他的臉上寫滿了焦慮和無奈,一見到我便開門見山地請求我幫忙找一位富裕的科研大戶,為他分配20萬元的科研工作量。

宋老師向我訴苦道,他每天都過得像打仗一樣,絲毫不敢有半點鬆懈。他告訴我,我們學校可是一所“211”高校,今年的職稱評審條例對副教授晉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五年發表SCI/SSCI論文不少於5篇,其中中科院1區論文至少2篇”。

儘管宋老師擁有著北京理工大學碩士和加拿大UBC博士這樣光鮮的學曆背景,但他連續兩次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都以失敗告終。而明年對於他來說,是評副高職稱的關鍵時期,如果再不能成功評上,按照學校的相關政策,他恐怕就隻能黯然離開這裡了。

宋老師所講述的故事絕非個例,而是一個令人痛心的普遍現象。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從1992年到2022年,已有超過100名高校科研人員因不堪學術壓力和抑鬱症的折磨,最終選擇了以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些數字背後,隱藏著一個殘酷的現實:“非升即走”製度猶如一把高懸在青年教師頭頂的鍘刀,六年的大限讓他們時刻感受到被淘汰的恐懼。與此同時,50多個海歸博士為了爭搶一個清華北大的講師崗位,展開了激烈而殘酷的競爭。這種競爭的激烈程度,讓人不禁感歎學術道路的艱難。

更為荒誕的是,學術評價體係已經異化為一場“數字遊戲”。科研成果不再以其實際價值和貢獻來衡量,而是被簡單地歸結為一係列冷冰冰的數字指標。這種異化使得科研人員們不得不為了追求這些數字而疲於奔命,忽略了學術研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

我翻看了學校的考核規定顯示,“專任教師無科研任務和成果者,其當年年度考核不得被確定為優秀等次;聘期期滿的年度科研條件基本達到或達不到標準者,其當年年度考核確定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等次”。這種評價導向導致我校的預聘教師平均每周工作72小時,其中40小時用於論文寫作,22小時用於課題申報,僅剩10小時用於教學。教學成了最不重要的“副業”,正如宋老師坦言:“一學期上兩門專業課的評分,不如發表一篇C刊論文。”

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陳副教授指出,當代學術評價存在三大表征:以簡單的量化指標評價複雜的學術價值;以階段性的表現衡量穩健性的學術聲譽;以靜態的科學主義替代動態的科學精神並成為唯一標準。這種“平庸之惡”誘使學者追逐短期效應,導致學術發展缺乏長期深度累積,難以實現真正的創新。當評價體係隻看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高校的年輕老師們被迫把“十年磨一劍”的基礎研究變成“短平快”的碎片產出,學術初心在考核壓力下逐漸異化。

為此,我們學校的科發院、教務處、學科辦等多個部門積極行動起來。他們專門組織了與各學院老師的座談會,旨在深入了解老師們的想法和意見。

在座談會上,老師們熱情高漲,紛紛踴躍發言。他們詳細地闡述了各自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改進措施。這些問題涵蓋了教學質量、科研資源分配、學術評價體係等多個方麵,反映出老師們對於學校教育事業的高度關注和責任感。

麵對老師們的積極反饋,各部門負責人認真傾聽,詳細記錄。他們表示將認真梳理這些意見和建議,並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著手在考評製度上進行改革創新。通過改革,希望能夠更好地激發老師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為學校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過深入調研,我們驚訝地發現,在學術資源分配的金字塔結構中,青年教師竟然處於最底層,宛如被遺忘的角落。這一現象令人深感憂慮。

省教育廳的數據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主持國家級課題的教授,平均能夠獲得高達420萬元的科研經費,這個數字是省部級課題主持人的4.3倍!如此巨大的差距,無疑給學者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迫使他們紛紛湧向所謂的“熱門領域”。

以人工智能和碳中和等領域為例,國家課題的申報量在短短三年內竟然增長了280%,而傳統基礎學科,如理論物理和古典文學,其申報量卻下降了39%。這種資源的過度集中,導致了學術研究的不平衡發展,一些原本重要的領域逐漸被邊緣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資源的集中並非均勻分布,而是被少數所謂的“大佬”所掌控。我校的某“長江學者”團隊,竟然同時主持著5項國家級課題,占用了全校31%的科研編製。這意味著其他教師的資源被嚴重擠壓,尤其是那些40歲以下的青年教授,他們中有62%的人從未主持過任何省部級以上的課題,麵臨著巨大的發展困境。

在當今的學術界,行政職務已經成為獲取資源的關鍵跳板。以省社科基金評審為例,有行政職務的申報人獲批率高達42%,而普通教師的獲批率僅為18%,前者是後者的2.3倍。這一數據充分說明了行政職務在資源獲取方麵所具有的巨大優勢。

正是因為如此,雙非高校的老師們才會拚命地去競爭院長、副院長等職位。一旦擁有了官職,他們不僅能夠結識更多的人脈,還可以在課題申報和論文發表等方麵進行資源交換。此外,他們還可以指揮年輕老師為自己“打工”,開展課題研究,從而壟斷教材撰寫、優質課程評比等重要資源。更重要的是,在職稱評定中,他們也能夠掌握一定的話語權。

一位青年教師無奈地表示:“回國進入高校後,想要在學術道路上有所發展,基本上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麼自己組建課題組,獨立開展研究工作;要麼加入院士或校、院領導的團隊,借助他們的影響力和資源來推動自己的研究。對於初出茅廬的青年學者來說,如果沒有‘大佬’的支持,想要申請高級彆基金項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種資源壟斷所帶來的後果便是學術領域的“近親繁殖”現象愈發嚴重。我校數理學院的孫副研究員,經過對近9萬篇論文的深入剖析後,驚人地發現學術成就竟然呈現出一種明顯的繼承模式。也就是說,那些有著高成就導師的學生,在學術界更容易得到認可和讚譽。

然而,對於那些沒有“師門”背景的普通博士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即便像宋老師這樣畢業於名校的優秀人才,也難以避免麵臨“共用實驗室”的尷尬局麵。在資源競爭激烈的學術環境中,他們往往會在這場爭奪戰中屢屢受挫,處於劣勢地位。

更荒誕的是,學曆門檻與實際需求的嚴重脫節。一位學物理的博士被安排教授自己從未學過的《計算機原理》,在課堂上不得不與學生“一起學習”。這種安排背後是高校招聘的“學曆通脹”:當100個博士競爭10個崗位時,學校自然會抬高門檻,即便招聘需求隻是教好一門基礎課。這種做法不僅浪費資源,更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青年教師被迫把有限精力投入科研,對教學敷衍了事,形成“科研不精、教學不專”的雙輸局麵。

“非升即走”製度的初衷是打破“鐵飯碗”,激發學術活力,但在部分高校已異化為“科研生產總值”的競逐工具。我校以“特聘研究員”“師資博士後”等名義6年引進300餘人,最終留下的隻是極少數。學校二級學院每年新進博士二三十名,但晉升副高的名額僅兩三個。這種“量進量出”的做法,讓許多青年學者人到中年還要麵臨二次求職的困境。

淘汰壓力不僅來自高更來自標準的不確定性。有的高校“臨時漲價”,中途改變聘期前約定的晉升標準,讓教師永遠不知道做到什麼程度才能達標。宋老師在自殺前幾個月出現嗜睡症狀,時常在晚上起來工作,有近一個月不怎麼出門,也不能按時吃飯。他曾念叨著“腦子一片空白,寫不出來”“來不及了”,這些話語道出了無數青年教師在感性deadlines前的絕望。

麵對這種困境,有人選擇離開。秦老師從預聘副教授崗位離職後轉行做了心理醫生,他坦言:“與其說打倒我的是‘非升即走’,倒不如說是一種絕望與挫敗的感受。七年裡我像西西弗斯推著石頭,永遠達不到山頂的指標。”現在的他雖然暫時沒有收入,卻找回了“學習的興奮和好奇”。袁老師從副研究員崗位離職後,進入大廠醫療部門,不僅拿到4000多萬元的訂單,還與國家癌症中心合作在《柳葉刀》發表論文,證明“在企業同樣可以做好科研”。張老師在賠付14萬元違約金後自主創業,為高校教師搭建交流平台,她說:“外麵的世界比我想象中大得多。”

也有人在體製內找到突圍之路。我校“90後”葉博士入職不到4年,就通過戰略性人才職稱評審製度從助理教授破格晉升為教授。她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將生物育種經濟研究寫進《科學》雜誌,取得中國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曆史突破。這種破格晉升得益於學校人事評價改革,為真正有潛力的青年學者開辟了快速通道。我校推行的教學專長型職稱評審政策,也讓專注課堂教學的教師能憑借教學業績晉升,打破了“唯科研”的單一評價體係。

更多人仍在堅守與妥協中掙紮。某醫科大學的青年教師為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將本科一次完成的臨床研究拆分為3篇短文分彆投向不同期刊,導致論文平均被引率下降21%,卻換來了職稱晉升。某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教師為晉升副教授,人均發表CSSCI論文9.3篇,是十年前的3.1倍,導致“一稿多投”現象查處率五年上升47%。這些數字背後,是一代青年學者在學術理想與生存壓力間的艱難抉擇。

2024年,多所高校在人才招聘公告中明確提出無“非升即走”要求,引發廣泛關注。這種轉變並非回到“大鍋飯”,而是對製度異化的集體糾偏。改革方向包括:評價標準從“唯成果”轉向“多維度”,讓課堂質量與論文質量同登天平;聘任期內從“一考定去留”轉向“全過程護航”,提供足額啟動經費和中期診斷;考核結果從“學校獨斷”轉向“陽光申訴”,建立多元評聘體係;完善離職教師的社會保障托底。

這些改革回應了學術界的深層需求。我校人事處薑處長建議,應“破立結合”推進教師評價改革,突出教書育人導向,實行多維綜合評價,注重創新能力、質量、實效和貢獻。更重要的是,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世界知名學者從大學畢業到嶄露頭角平均用時7.4年,從嶄露頭角到代表作問世平均需要13.7年,遠長於現今多數高校6年的準聘期。

對青年學者而言,打破思維邊界同樣重要。正如從學術界轉型工業界的袁教授所說:“最重要的還是審慎思考、遵從內心。到底是喜歡科研本身,還是在乎‘教授’‘傑青’的帽子?”當學術評價不再是“數豆子”遊戲,當高校不再是唯一的科研陣地,當“把知識本身當成最終產品”的第三條路被打通,宋凱們或許能找回做研究的初心。

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實驗室的地板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新一代的青年教師站在黑板前,手中的粉筆在黑板上沙沙作響,他正在寫下一行字:“學術應服務於人”。

與此同時,窗外的招聘海報上,張老師團隊的“高校教師交流平台”正在招募新成員。海報上的文字簡潔明了,吸引著眾多有誌於學術研究的年輕人。

而在遠方的教學樓裡,葉老師正在給本科生上《計量經濟學》。她的聲音清晰而有力,學生們專注地聽講,不時舉手提問。在葉老師的課程表旁邊,貼著屠呦呦的名言:“青蒿素研究是中醫給世界的禮物,科研需要腳踏實地。”

這些場景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希望的圖景。當學術生態回歸理性,當評價體係尊重規律,青年教師們才能從生存焦慮中解脫出來,真正投身於那些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原創研究。

在這樣的環境下,學術不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服務人類,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青年教師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專注於自己的研究,探索未知的領域,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創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時,高校教師交流平台的存在也為青年教師們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交流和合作的機會。通過與其他優秀教師的互動,他們能夠拓寬視野,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共同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

而屠呦呦的名言則提醒著每一位青年教師,科研之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隻有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取得真正有價值的成果。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圖景中,青年教師們將肩負起學術的重任,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為人類的知識寶庫增添新的財富。


最新小说: 屯田就送仨老婆,為了養家我竟成皇帝? 陛下你的白月光救贖來了 重生88變老虎,東北這嘎達當霸主! 海闊天舒 覺得有趣所以快穿 二進製愛情 離婚協議你秒簽,我改嫁你哭什麼 螢火時代 劍笛奇俠傳 二世子小哥哥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