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部隊可能會教些巷戰的技巧,但是李學文考慮到新兵們訓練時間不足,直接將訓練簡化成了流水線式的作戰模式。
他將巷戰拆解成了一個個固定的作戰單元和流程,每個班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小組三人,明確分工,一人負責突擊,一人負責掩護,一人負責投彈和補槍。
剩下的那個作為彈藥手,不負責戰鬥,身上掛滿了手榴彈,負責為三個小組補充火力。
這套巷戰班組的核心就是手榴彈開路,這是歐洲戰場上證明了的巷戰戰術。
在缺乏重火力的巷戰環境裡,手榴彈是步兵最可靠,最有效的破障和清房武器。
“二組,左邊那個磚房,窗口有動靜,賞它兩顆手榴彈”
這個班組在班長的帶領下繼續往前推進,剛走出沒五十米,班長就警覺的叫停了隊伍,指著一處還未完全炸塌的磚房說道。
二組的三名士兵立刻行動,負責投彈的士兵從腰間拔出兩枚手榴彈,幾乎看也不看,熟練地連續拉弦,手臂猛的甩出,兩枚手榴彈劃著弧線精準地從窗口飛了進去。
轟,轟。
兩聲幾乎連在一起的爆炸後,磚房裡傳來雜物倒塌和隱約的呻吟聲。
“上”
負責突擊的兩名士兵立刻起身,一人踹開搖搖欲墜的木門,另一人側身閃入,手中的衝鋒槍對著屋內進行短促的掃射。
“安全”
“繼續推進”
整個流程行雲流水,不到十秒鐘,一個可能藏有敵人的據點就被清除。
這樣的進攻沒持續多久,快速推進的一營就遭到了小鬼子極其頑強的抵抗。
這是視野相對開闊的廢墟,小鬼子利用國軍遺留下來的殘破工事,經過簡單的修改,勾住了一處機槍陣地。
不再是冷槍和單個的火力點,而是至少四五挺輕重機槍組成的交叉火網。
一營的先頭部隊衝到這裡時,一發照明彈升空,不等幾人反應過來,就被突然噴射出幾道火舌打了個措手不及。
衝在最前麵的七八個士兵根本來不及反應,瞬間就被掃倒在地。
“隱蔽,快找掩體”
帶隊的一連長聲嘶力竭地大吼,自己一個翻滾躲到一堵半人高的斷牆後麵,子彈啾啾的打在他剛才站立的地方。
士兵們反應迅速,立刻就近撲倒,利用彈坑,倒塌的牆壁,甚至是戰友的屍體作為掩體。
但小鬼子的火力點位置刁鑽,覆蓋範圍很大,將他們死死壓製在這片開闊地上,動彈不得。
“機槍,壓製”
看著對麵小鬼子火力點的瘋狂掃射,一連長對著身後大吼。
一連的機槍手迅速架起MG34通用機槍,對著火光閃爍的地方進行反壓製射擊。
但小鬼子占據了地利,射擊視野更好,還有工事作為掩護,哪怕MG34的射速更快,依舊無法形成有效的壓製。
更糟糕的是,小鬼子的擲彈筒開始清除國軍的機槍。
幸好是晚上,哪怕有照明彈,依舊無法準確測距,白天一兩發炮彈就能精準摧毀國軍機槍陣地的小鬼子,此時也隻能概率發射,命中率不高。
看到小鬼子的擲彈筒發射了,知道小鬼子擲彈筒精準的一連長不敢讓機槍繼續和小鬼子對射,搖響手中的防空警報,尋求後方的火力支援。
二十分鐘後,後方傳來了發動機的轟鳴,緊接著一輛八九式中型坦克,在步兵的指引下,緩緩的開到了一連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