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官到”
郯城前線中央一師指揮部內。
正當校長對於前線進攻不利大發雷霆,包括李學文在內一眾中央一師軍官們瑟瑟發抖時,隨著警衛的一聲“李長官到”的通報,所有人都轉頭看向門口的方向。
連沙盤前正在對李學文和蕭平波麵授機宜的校長也猛地轉過身,臉色不好的看向門口。
自從校長從前線回來以後,由於調集重兵的命令被李學文給勸了回來,無事可做的校長,徹底接管了中央一師的指揮權,對著進攻部隊開始了瘋狂的微操。
校長越微操越上頭,好像找到了當年在黃埔軍校,在東征戰場上揮斥方遒的感覺,完全沉浸在了運籌帷幄的快感中。
對著沙盤和地圖,直接越過了一旅的王有為和二旅的楚陽暉,對團一級,營一級,甚至是連一級部隊的進攻路線,火力配置,乃至衝鋒時機都開始指手畫腳。
“這個營,為什麼還在原地?應該立刻向左前方那個小高地突擊,我看那裡鬼子防守薄弱,機槍右移五米,壓製日軍火力”
“梅思源,你炮團的炮火延伸太慢了,要追著步兵的腳後跟打,形成持續壓製”
“李學文,你的一旅怎麼回事?進攻銳氣呢?告訴王有為,半個小時,我要看到他的旗幟插上小吳村的村口”
一道道具體到令人發指的命令,通過指揮部的電話和電台,直接下達到前沿部隊。
這些命令往往隻看到了地圖上的點和線,卻完全無視了戰場上的實際地形,敵我火力配比和部隊的實時狀態。
搞得中央一師的前線軍官們苦不堪言。
執行吧,明顯是讓部隊去硬撞鬼子的銅牆鐵壁,徒增傷亡,不執行吧,又是抗命的大帽子扣下來。
特彆是炮團,炮兵出身的校長,對於炮團的微操更是達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炮團徹底被分散成了以連為單位的多支部隊,隨著校長的指令不停調動,現在就連梅思源這個炮團團長都不知道自己部隊的具體位置。
李學文,蕭平波,和任運良三人隻能絞儘腦汁,在校長命令和戰場現實之間找平衡,陽奉陰違的向前線部隊下達私下的作戰命令,短短十幾個小時,就搞得三人身心俱疲。
看到德公出現在門口,李學文三人暗暗鬆了一口氣,能跟校長打擂台的人終於來了,希望德公能把校長勸走。
李學文三人連忙迎上前敬禮:“德公”
德公風塵仆仆的進來,臉上也沒有了以往溫和的笑容,而是一臉的嚴肅,先是對李學文二人點了點頭,隨即目光便直直地投向校長,不卑不亢的敬了個軍禮:“委座。”
五戰區直接拒絕了校長調兵遣將的命令,這讓校長很不滿。
此時校長也沒給德公好臉色,冷哼一聲,並沒有回禮,而是語氣生硬地先發製人道:“德鄰兄不在徐州坐鎮,跑到這炮火連天的前線來,有何指教啊?”
德公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火氣,儘量讓語氣平和的說道:“委座,接到您的電報,事關重大,有些情況電報中難以陳述清楚,職部特來當麵彙報,並與委座商議。”
“商議?”
校長不滿的說道:“你這是商議的態度嗎?我看你是來興師問罪的吧?覺得我的命令不妥,打亂了你的部署?”
“委座言重了。”
德公保持著克製,仍然耐心的解釋道:“職部隻是認為,目前戰局複雜,驟然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兵力調動,風險實在太大。”
“湯兵團若動,西線門戶大開,磯穀師團絕非易與之輩,孫連仲部若北上,千餘人的瀨穀殘部恐死灰複燃....”
“夠了”
校長猛地打斷,不滿的說道:“風險?打仗哪有不冒險的,板垣師團現在就是一隻沒了牙的老虎,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時候”
“你們一個個畏首畏尾,瞻前顧後,難道要等他的援兵到了,把我們包了餃子嗎?”
“我在前線看得清清楚楚,將士們士氣可用,是你們這些高級將領,缺乏決斷,缺乏魄力,一個小小的磯穀師團,就把你們嚇破膽了?”
說實話,校長的這話完全就是不顧實際,確實有點胡攪蠻纏。
看著校長仍舊固執己見,德公的臉色也終於沉了下來。
他不再委婉勸說,語氣開始變得強硬道:“委座,這不是魄力的問題,這是要對幾十萬將士生命負責的問題”
“西線,南線若因抽調兵力而崩潰,板垣沒吃掉,徐州先丟了,這個責任,誰來負?”
“我來負”
這句話校長幾乎是吼出來的,校長摔了小李長官心愛的汝窯天青釉茶盞,大聲道:“我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這個責任我負得起,我的命令,就必須執行”
現在德公也不再慣著校長了,提高音量,據理力爭道:“您是最高統帥,統籌全局自然由您決斷,但第五戰區的具體指揮,您授予了我,如此脫離實際的命令,恕我德鄰難以從命”
“你...你這是抗命”
“你這個命令是對前線將士的不負責,我李德鄰身為戰區長官,要對前線將士負責,你這個命令誰願意執行誰執行,我第五戰區絕不執行”
眼見已經吵起來了,小李長官顧不得心疼地上那被摔成碎片的汝窯茶盞,連忙給指揮部裡的參謀們比劃手勢,示意他們趕緊溜。
李學文的動作讓指揮部裡的參謀,機要員,侍從室的幾位官員,都如蒙大赦,一個個低著頭,屏著呼吸,用最快的速度,悄無聲息的退出了指揮部。
等所有人都退出去後,李學文三人也小步離開,最後出去的任運良甚至還貼心的將厚重的指揮部門簾輕輕放下,隔絕了內外。
轉眼間,偌大的指揮部內,隻剩下怒目而視的校長和寸步不讓的德公。
所有人離開後,指揮部內的爭吵聲加劇了起來,李學文三人守在指揮部門外,不讓任何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