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北京的冬雪來得猝不及防。清晨六點,肖硯的生物鐘準時喚醒她,窗外的槐樹枝椏裹著一層薄雪,路燈的光暈在雪粒上暈開暖黃的霧,將淩晨的寂靜揉得柔軟幾分。她輕手輕腳地起身,避免吵醒身旁熟睡的丈夫陸則安——昨晚他剛從布魯塞爾出差回來,行李箱還放在玄關,西裝外套上的褶皺裡似乎還沾著國際會議廳的暖氣。
肖硯今年48歲,是北京軍區總醫院的院長,白大褂口袋裡總裝著兩支筆、一個迷你記事本,還有一塊磨得發亮的懷表——那是鐘南山院士在她博士畢業時送的,背麵刻著“醫者仁心,守正篤實”。她走到兒童房門口,輕輕推開一條縫:15歲的小兒子陸曉舟抱著籃球睡得正香,額前的碎發遮住眉眼,嘴角還帶著笑,大概是夢到了周末的球賽;隔壁房間裡,18歲的女兒陸曉冉正對著鏡子係圍巾,看到肖硯的影子,她轉過身比了個“OK”的手勢,輕聲說:“媽,我去學校領成績單,晚上同學聚會,晚點回來。”
“注意安全,記得帶暖手寶。”肖硯點點頭,目光落在書桌角的相框上——那是去年全家去廣州看望鐘南山院士時拍的,照片裡,鐘院士握著她的手,叮囑她“軍區醫院是軍民健康的防線,任何時候都不能鬆勁”。正想著,手機突然震動起來,屏幕上跳出“院辦緊急”的字樣,她心裡一緊,接起電話快步走向書房。
“肖院,剛接到上級通知,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求我院組建應急醫療隊待命,隨時準備支援。”院辦主任的聲音帶著急促,“另外,疾控中心傳來消息,有兩名從武漢返京的發熱患者已經送到急診科,懷疑可能是同類病例。”
肖硯的手指頓在筆記本上,筆帽輕輕磕了一下紙麵。她深吸一口氣,沉聲道:“通知急診科啟動二級防護,將患者轉移到負壓病房,立刻安排呼吸科、感染科專家會診,所有接觸人員做好個人防護記錄。另外,馬上召開緊急院務會,通知所有科室主任、護士長十分鐘後到會議室集合,我現在過去。”
掛了電話,她轉身時正好撞上陸則安。他穿著睡衣,眼底帶著惺忪,卻敏銳地察覺到她的神色不對:“出什麼事了?”
“武漢那邊有情況,院裡要組建醫療隊,我得去醫院。”肖硯一邊換鞋一邊說,“曉冉和曉舟今天的事,你多盯著點,晚上我可能不回來了。”
陸則安伸手幫她理了理衣領,指尖觸到她冰涼的耳垂,他皺了皺眉,拿起沙發上的羽絨服遞過去:“把這個帶上,外麵雪大。我上午去外交部交接工作,下午回來陪孩子們,你放心。”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有任何需要協調的地方,隨時給我打電話,不管是物資還是人員調動,我來對接。”
肖硯心裡一暖,點了點頭。結婚20年,陸則安從外交科員做到部長,她從住院醫師做到院長,兩人總是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卻總能在關鍵時刻給對方最堅實的支撐。她拉開門,寒風夾著雪粒撲在臉上,手機又響了,這次是妹妹肖寧打來的。
“姐,你到醫院了嗎?急診科這邊忙瘋了,那兩個患者血氧飽和度一直在降,呼吸科的李主任讓我問你,要不要啟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備用設備?”肖寧的聲音帶著喘息,背景裡能聽到監護儀的滴滴聲和醫護人員的呼喊聲。
肖寧比肖硯小5歲,是北京軍區總醫院呼吸科的副主任醫師,性格風風火火,業務能力卻絲毫不輸姐姐。去年流感季,她連續在科室值守了半個月,最後累得在診室裡暈倒,醒來第一句話還是問“病人怎麼樣了”。
“先不用,讓李主任先做血氣分析,看看肺部感染情況,我十分鐘後到。”肖硯加快腳步,車子在雪地上碾出兩道清晰的轍印,“對了,你妹夫陳默是不是今天從非洲回來?讓他到家後彆去醫院找你,現在情況特殊,避免交叉感染。”
“我知道,昨晚就跟他說了,讓他先居家觀察幾天。”肖寧應道,“姐,你路上小心,雪天路滑。”
掛了電話,肖硯打開車載電台,裡麵正播報著早間新聞:“……武漢衛健委發布通報,截至12月31日8時,累計報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7例,均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她握著方向盤的手緊了緊,心裡有種強烈的預感——這場突如其來的肺炎,恐怕比想象中更嚴峻。
醫院門口已經拉起了警戒線,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正在引導患者分流,急診樓的電子屏上滾動著“發熱患者請走右側通道”的字樣。肖硯下車時,院辦主任已經在門口等她,手裡拿著一疊文件:“肖院,這是剛整理好的應急醫療隊人員名單,呼吸科、感染科、重症醫學科的骨乾都報了名,肖寧主任第一個簽的字。”
肖硯接過名單,目光掃過“肖寧”兩個字,心裡微微一沉。她知道妹妹的脾氣,隻要有任務,從來都是衝在最前麵,但這次情況不明,風險太大,她作為院長,既要考慮醫院的診療需求,也要顧及醫護人員的安全,包括自己的妹妹。
“先放我辦公室,開會的時候再議。”肖硯把名單遞給院辦主任,快步走向會議室。走廊裡,穿著白大褂的醫護人員匆匆而過,有的抱著病曆夾,有的推著治療車,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緊繃的神色,平時熱鬨的護士站此刻隻剩下鍵盤敲擊的聲音,空氣裡彌漫著消毒水和緊張的氣息。
會議室裡,科室主任和護士長們已經到齊,看到肖硯進來,所有人都站了起來。肖硯擺擺手,示意大家坐下,開門見山地道:“今天把大家叫來,是有緊急任務。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上級要求我院組建應急醫療隊待命,隨時準備支援。另外,我院急診科剛剛接收了兩名從武漢返京的發熱患者,懷疑可能是同類病例,目前已經轉入負壓病房,正在進行會診。”
話音剛落,會議室裡立刻響起一陣低低的議論聲。呼吸科主任***推了推眼鏡,率先開口:“肖院,根據剛才的會診情況,這兩名患者的肺部CT顯示有磨玻璃影,血氧飽和度偏低,症狀和武漢通報的病例很相似,不排除人傳人的可能。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的防護措施必須升級,物資儲備也得跟上,尤其是N95口罩和防護服,現在庫存可能不夠。”
“物資的事我已經讓後勤科統計了,缺口部分會立刻向上級申請調撥,同時聯係供應商緊急采購,保證臨床需求。”肖硯看向後勤科主任,“王主任,你這邊要24小時待命,確保物資及時到位,不能讓醫護人員在前線‘裸奔’。”
“放心,肖院,我已經跟供應商溝通過了,第一批N95口罩今天下午就能送到,防護服明天早上到。”王主任點點頭,手裡的筆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記錄著。
“還有,發熱門診必須擴容,現在隻有兩個診室,一旦出現更多病例,肯定不夠用。”感染科主任張敏補充道,“另外,我們需要專門的隔離病區,把疑似病例和普通患者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肖硯沉吟片刻,看向院辦主任:“馬上協調基建科,把住院部12樓騰空,改造成臨時隔離病區,要求24小時內完成改造,配備足夠的監護儀、呼吸機和負壓設備。發熱門診這邊,從其他科室抽調醫護人員支援,增加四個診室,實行24小時輪班製。”
“我沒問題,肖院,我們科隨時可以派人支援發熱門診。”兒科主任舉手說道,其他科室主任也紛紛附和,表態願意抽調人員。
肖硯看著眼前的同事們,心裡湧起一股暖流。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立幾十年,經曆過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前的曆次公共衛生事件,每次遇到緊急任務,大家從來都是齊心協力,沒有一個人退縮。她拿起桌上的懷表,看了一眼背麵的字,沉聲道:“各位,這次的任務很艱巨,風險也很大,但我們是軍人,是醫生,守護人民健康是我們的職責。武漢的同胞在等著我們,國家在等著我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必須扛起來。”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繼續說道:“應急醫療隊的組建,采取自願報名的方式,但我希望大家在報名前,都想清楚自己的責任和風險。作為院長,我會和大家一起,隻要國家需要,我們隨時可以出發。”
會議結束後,肖硯回到辦公室,剛坐下,肖寧就闖了進來,手裡拿著一張報名表,上麵已經簽好了她的名字。“姐,我要去武漢,你把我排進醫療隊名單裡。”肖寧的眼睛亮晶晶的,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你先彆急,這次情況不明,風險太大,你再考慮考慮。”肖硯看著妹妹,語氣裡帶著一絲擔憂,“陳默剛從非洲回來,還在居家觀察,你要是走了,家裡怎麼辦?”
“陳默那邊我已經跟他說了,他支持我。”肖寧坐在肖硯對麵,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姐,我是呼吸科醫生,這種時候我不上誰上?你忘了,當年非典的時候,你也是第一個報名去一線的,那時候你還懷著曉冉呢,不也照樣衝在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