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有一年過年回家,包頭工沒給發工資,為了省下那三十三塊錢的大巴車錢,他硬是背著行李,頂著寒風,走了十幾裡山路。
那些刻在骨子裡的辛酸過往,在這一刻,都化作了滾燙的淚水,洶湧而出。
劉明看著相擁而泣的父母,鼻頭一酸,眼眶也濕了。
“爸,媽,彆哭了,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是啊,好日子還在後頭……”劉滿倉抹了把臉,用力地點著頭,聲音嘶啞。
“對對對,掙更多的錢!”
劉大媽也擦乾了眼淚,她從丈夫懷裡掙脫出來,眼睛裡閃爍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光芒,一種被稱作“野心”的光芒。
“等小明娶了媳婦生了娃,咱們還能再申請宅基地,到時候再建一棟民宿!”
看著母親眼中燃燒的火焰,劉明哭笑不得。
與此同時,下河村的許多家庭,都在上演著類似的一幕。
當初那些跟著許廣民一起,第一批建起民宿的村民,當他們從兒女口中,得知自家這幾個月的驚人收入時,反應幾乎如出一轍。
震驚、狂喜,然後是無儘的感慨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整個下河村的夜晚,因為一本本算得清清楚楚的賬目,而徹底無眠。
一股由金錢和希望點燃的狂熱浪潮,正在這個小小的山村裡洶湧澎湃。
下河村的暴富,就像一陣風,很快就傳遍了十裡八鄉,甚至傳到了城裡。
一開始,城裡的親戚朋友們聽到這些傳聞,大多是不信的。
“下河村?一家分紅就七萬,開個民宿幾個月掙上百萬?吹牛的吧!”
“就是,現在網紅景點不就一陣風的事,能掙多少錢?城裡人又不是傻子。”
這天,一輛白色的轎車行駛在下河村嶄新的水泥路上。
開車的是張蘭的堂弟,張友文。
他今天特地從市裡趕來,就是為了親眼看一看,這個傳說中的“暴富村”到底是個什麼模樣。
張友文在市裡的一個事業單位上班,算是個小領導,一直以來,他都覺得自己是整個家族裡最有出息的人。
對於許廣民和張蘭這對在農村刨食的親戚,他骨子裡是有些看不起的。
雖然嘴上不說,但每次見麵,那股子優越感都藏不住。
可最近,他老婆從親戚群裡聽說了下河村的事,說他那堂姐張蘭家,現在可是不得了,開的客棧叫“琴琴客棧”,日進鬥金,都成百萬富翁了。
張友文的第一反應就是不信,覺得是鄉下人沒見識,吹牛不上稅。
可老婆天天在耳邊念叨,說得有鼻子有眼的,還說人家村裡統一分紅,一家就好幾萬。
他心裡就犯了嘀咕。
要是真的,那可就太……不可思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