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京城突然謠言四起,皆傳沈仕清寵妾滅妻、攀附權貴。
正值沈仕清名聲岌岌可危之際,何家卻出乎意料地主動出麵,竭力澄清謠言,甚至不惜宣稱女兒早已病故,硬是將沈仕清搖搖欲墜的名聲挽救了回來。
然而,就在流言平息後不久的一個深夜,何思宓竟在自己的寢室之內引火自焚,香消玉殞,決絕地離開了人世。
她留下的唯一骨血,沈雲舟,自此被記到了主母張氏的名下,成為了沈家的“嫡次子”。
那一樁樁、一件件往事,所有的真相與委屈,似乎都隨著何思宓決絕的那把火,被徹底掩埋在了灰燼之下。
而曾經顯赫一時的江南何家,也在何思宓離世約莫兩年後,仿佛人間蒸發一般,突然徹底消失在商界之中,再無人知曉他們究竟去了何方,結局如何。
沈雲舟在得知自己並非張氏親生骨肉之後,便立刻暗中派人詳查自己的身世來曆。
雖因年歲久遠、人事變遷,未能將當年舊事的每一處細節全然查清,卻也大致拚湊出了事情的輪廓與真相。
即便無法還原所有經過,但有一點他可以確信無疑。
他生母何思宓的慘死,絕對與張氏脫不開乾係。
想到這,易知玉輕輕歎了一口氣。
今日在廂房中,聽沈雲舟用平靜卻難掩沉痛的語調講述他生母的往事時,
不知為何,她的心像是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攥住,眼眶不受控製地泛紅,淚水當時便有些不受控的落下了。
儘管沈雲舟並未詳述何氏最終選擇自焚的具體心境,但易知玉卻能深切地體會與猜想。
一個被奪去正妻之位、貶為妾室的女子,麵對權勢滔天的太傅之女,她毫無抗衡之力。
當流言蜚語甚囂塵上之時,她與年幼的沈雲舟在沈家的處境隻會愈發艱難、如履薄冰。
她,或許正是為了徹底護住兒子的前程與安危,才毅然選擇了那條絕路。
隻要她一死,附著在沈仕清身上“寵妾滅妻、攀附權貴”的汙名便能隨之煙消雲散。
為了死得“乾淨”,為了不讓任何人再有議論的餘地,她甚至選擇了最慘烈、最決絕的方式,將自己付之一炬,燒得乾乾淨淨。
以此,換得沈仕清仕途清白,也或許是為沈雲舟換來一線生機。
固然,何氏的悲劇與張氏的步步緊逼脫不開乾係,若非她的介入,何氏的命運絕不會如此淒慘收場。
可易知玉的思緒不由得轉向另一個關鍵之人。
在那個風波不斷的時期,身為主角的沈仕清,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若他堅決不從,張氏又豈能輕易進門?
追根溯源,這一切悲劇的源頭,或許正在於沈仕清的默許、權衡,乃至妥協。
易知玉能想明白這一點,她深知,以沈雲舟的聰慧與敏銳,定然也早已看清。
因此,今日沈雲舟提及父親時,才會特意說出那句“為了不讓父親起疑,故請殿下言明我曾為張家求情”的安排。
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或許正意味著,沈雲舟對他這位父親,也已築起了心防,存了戒備。
畢竟,如今往事尚未完全查清,當年的諸多細節、所有關鍵環節之中,沈仕清究竟做了什麼、知道多少,仍有待查證。
但有一點無可更改。
在何氏走向毀滅的悲劇裡,沈仕清,亦是其中無法推脫的一環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