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真多!”
陳澤環顧四周,作為主競單元的參賽者,陳澤的位置還是很靠前的,和國內不一樣,國內領導坐第一排,然後後麵大佬分坐,而在柏林,這邊基本上是一個劇組的人坐在一起,位置也不需要考慮第幾排。
但是有一點不錯。
陳澤的位置又是靠著過道的。
這是一個利好消息,這說明有重要獎項,如果不是重要獎項,基本上不會安排在這個位置的,你要學金球獎那樣,讓獲獎的人從八百裡開外走過來,路上還用屁股蹭人家,讓全世界等開獎的人等半小時才到領獎台,那多尷尬啊。
“進場了!”
陳澤給劉藝妃發短信。
不得不承認,04年跨國發短信,那接收速度也是很快的。
“好噠,那你把誰拿的獎都發給我!”
很快,一條消息就回了過來,淡定地回了一個“OK”。
沒過多久,主持人出來開場。
“歡迎大家來到2004年,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閉幕式,讓我們歡迎本屆電影節的評審團!”
一個一個人上去,主持人給大家介紹。
一般來說,一個電影解讀評審團,隻有評審主席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其他人大部分都是業內的工作人員,涵蓋編劇、製片、演員、導演和攝像等職業。
基本上在圈內,攝像師的地位是僅次於導演和製片的。
頒獎順序還是從不重要的開始,一般是外部獎項,例如“年輕一代最佳電影獎”之類的。
陳澤也開始給劉藝妃“彙報”。
“最佳和平獎給了克羅地亞電影《證人們》,這電影一般!”
“年輕一代最佳電影獎,給了《木製攝影機》,這是一部好電影,可惜你看不到!”
緊接著,大家一起站起來給“費爾南多·索拉納斯”鼓掌,這位今年獲得了柏林的榮譽金熊獎,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終身成就獎。
陳澤拍了一張照片,發給劉藝妃,劉藝妃表示不認識。
她要認識就見鬼了。
陳澤知道他,那都是15年之後,回頭看了他拍的紀錄片《地球起義》。
“最佳短片銀熊給了荷蘭的《真棒》,金熊則是給了羅馬尼亞的《香煙與咖啡》,後者非常好看,可惜你看不到!”
前者陳澤沒去看過,後者倒是看過,非常棒的一部短片,順便撩撥了一下劉藝妃,沒一會兒她發了一個“發怒”的數字表情回來。
“:(”!
沒看到電影,不開心!
不過她來了也是打瞌睡,上次帶她去戛納,看了好幾天電影,然後她睡的可舒服了。
緊接著就是主競賽單元開始。
“藍天使獎給了瑞典的《破曉》。”
劉藝妃很快又發回來消息:“藍天使獎是什麼獎啊,這個名字好好聽呀!”
“這是最佳歐洲電影獎,說白了,就是給歐洲電影專門設立的一個獎項!”
這個獎項國內很少有人關注,是專門頒發給歐洲電影的,陳澤這樣亞洲的電影是沒資格參選的。
緊接著,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給了《萬福瑪麗亞》,這是哥倫比亞出品的一部電影,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也叫“表彰創新精神獎”,雖然也是銀熊,但是牌麵並不大,2020年以後因為創辦者“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涉嫌和“納粹”有關係,一度被暫停或者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