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這話一出,不知為何,一側的淑妃也朝著宋今瑤晦澀不明的看過來。
她似要說什麼,就見老皇帝擺了擺手,止住了她的動作。
宋今瑤聽了這一句,匆匆抬眸沒有錯過老皇帝眸底一閃而逝的幽光,她也跟著瞳孔縮了縮,垂眸。
腦中似有什麼一閃而過,快到讓人抓不住。
深吸了口氣,宋今瑤福了福身。
如實謙卑回道:“回陛下,那日隻是湊巧,救人之前,民婦並不知那是世子妃。當時隻是見那婦人即將臨盆,若不施救便會一屍兩命,心有不忍,試著配合回春堂出診的大夫搶救了一番。
“其實當時民婦並沒把握能救下人。算來,還是世子妃和小世子福大命大。”
老皇帝沒有提及當日差點害得世子妃一屍兩命的罪魁禍首永嘉郡主,宋今瑤便也聰明識趣的沒提。
“確實是福大命大。”老皇帝幽幽說了句。
緊接著又語氣不明地道:“小世子是宣靖王唯一的血脈,你能救下小世子,此恩情的確是很大,我那皇弟是個知道感恩的,為此多次跟朕提起要重審宋家當年案子一事,說是宋家獲罪有冤屈。”
“可這個案子是當年先帝裁定的.......朕也是.......”
說到這裡,老皇帝語氣一頓,看過來又道:“這事,你怎麼看?”
宋今瑤聞言心頭一跳。
老皇帝這話意思......
難道是懷疑宣靖王幫宋家翻案一事,是她挾恩圖報,以此來讓宣靖王出手幫宋家平反?
她的確是以恩情,來暗示過宣靖王她所求。
但挾恩圖報,是皇帝不允許的。
這她決不能承認。
而且,老皇帝還提到先帝。
可今日難得皇帝提到宋家一案,她摸不準老皇帝是什麼意思,但不想錯失機會,她想試一試。
默了下,宋今瑤飛速在腦海中組織了下語言。
跪下道:“陛下,女子不過問朝堂之事,所以民婦並不知宣靖王此舉。對此事,民婦亦不敢妄言。”
“今日聽陛下提起,民婦感恩宣靖王仗義。但民婦以為,王爺此舉,必是出於公義,而非私情。”
“陛下同宣靖王一母同胞,血脈相承,皆是大義公正寬厚之人,想必陛下比民婦更了解宣靖王的為人,他絕不會因為恩情,拿此事還恩。”
“再有,民婦救下小世子,實出本心,亦不敢以此挾恩圖報,讓宣靖王冒大不韙。”
她抬起頭,目光清正,聲音不卑不亢接著道:“當年宋家一案,民婦雖年幼,卻也記得祖父,父親,叔伯常言‘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宋家子弟,自宸啟國開國以來,秉承著保家衛國信念,幾代人征戰沙場,從無懈怠瀆職。”
“民婦信祖父和父親叔伯,絕不會做出有損國家之事,若宋家當真蒙冤,能得以昭雪,是陛下聖明。若確有其罪,亦不敢求陛下寬宥。”
“今日陛下提及此事,民婦便鬥膽懇求陛下,重審宋家當年一案。”
“民婦一路走來,民間皆傳陛下乃一代明君,還請陛下還宋家忠君烈骨之名。”
宋今瑤一疊聲說著。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她適時地拍了拍老皇帝馬屁。
果然抬眸間見老皇帝臉色從先前的晦澀如深到帶了點柔色。
然,這點並不夠動搖老皇帝的決定。
就聽,老皇帝幽幽道:“你倒是比之當年更加能言善道了,隻是此案乃是先帝......”
餘下的話,老皇帝並沒有說完,但宋今瑤明白,這是拒絕了。
心中多少湧起些失落。
驀地,她想起一事,在心中盤算了一下上一世裡這個時期發生的大事。
記得此時不久後,北方就會發生戰亂。
而戰亂大多並不會突然爆發,必有先兆。
相信此時,北部邊疆應該有了騷動,老皇帝已經得到了消息。
沉吟一瞬,宋今瑤咬了咬牙,視線在淑妃晦澀不明的臉色上飛快掃過一眼。
朗聲道:“陛下,民婦今日受邀進宮,感恩陛下與淑妃恩賞,有一物要獻上。相信陛下定會對此物感興趣。”
老皇帝似乎被勾起了興致。
他還以為宋今瑤會揪著重審宋家一案繼續下去,沒想到對方會突然轉移了話題。
“哦?是何物?倒可拿出來看看,若當真如你所說,朕,必定重賞!”
“回陛下,此物關乎國家社稷,民婦隻能單獨獻給陛下......”
說著,她故作遲疑地掃了一圈眾人。
意思很明顯,就是讓老皇帝屏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