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吳老師愧疚不已:“她當時衝出教室的時候,我應該攔住她的。”
“但是我年輕氣盛,覺得她違反課堂紀律,最終選擇了冷眼旁觀。”
“也就是那天晚上,她在回家的路上出了意外。”
後來吳老師自行查閱了《三國誌》,又去請教了曆史老師,這才知道雲書錦說的全是對的。
因為自己沒有處理好課堂上的師生矛盾,這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也因此,吳老師被學校處分,職業生涯受到影響。
所以哪怕過了30年,吳老師依舊記得雲書錦。
陸執想到了從母親房間裡搬出來的舊書。
那一套《三國誌》,就是母親言論的最有力支撐。
她離開不是因為氣惱,或許是因為沒人相信,所以想要回家拿書來佐證自己的言論吧。
陸執又問:“那我母親休學的時候,有沒有說怎麼發生的意外?”
吳老師回憶著:“我記得,當時是你姥爺來學校辦的休學手續。”
“說是雲書錦從山上走夜路滾了下去,胳膊和腿全都摔斷了。”
“高考也沒辦法參加了。”
“我知道後悔的腸子都青了。”
吳老師的眼眶泛紅,惋惜道:“我後來鼓足勇氣去雲家看望過她。”
“她當時躺在床上,手臂和腳上全都打著石膏。”
“偏偏是右手。”
“要是傷的是左手,或許她還可以參加高考的。”
吳老師連連歎息:“我當時跟她鄭重道歉,但是也知道於事無補。”
“所以我鼓勵她等傷好了回去複讀。”
那個時候複讀班還普遍存在,以雲書錦的成績,哪怕是複讀也絕對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
“但是當時聽你姥姥和姥爺的意思,並不打算讓她複讀。”
“說女孩子就該早早嫁人。”
“等讀了書,心就野了,就沒有這個家了。”
“我也反駁了幾句,但是我身份尷尬,就是我害的雲書錦受傷,所以嘴上說話也不硬氣。”
“隻能解釋了幾句上大學的重要性,然後就走了。”
“看你姥姥和姥爺的態度,當時我就有不好的預感。”
“果然,高三學期開始的時候,我沒有在複讀班裡看到她。”
從母親求學的態度,可以看出她的嚴謹和執著。
陸執想起了在姥爺家影壁牆上看到的那幅畫,母親一直記掛著自己早夭的弟弟,或許這也是她努力的動力。
但是,姥姥和姥爺的態度甚至說得上是封建。
這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束縛了多少女性。
“難道這就是姥爺和母親發生爭吵的原因?”陸執暗中思索。
當時母親沒有收入,家裡基本是姥爺的一言堂。
如果家裡不支持她繼續求學,她的學習生涯隻能結束。
那時候,還不像現在有這麼多的兼職工作可以賺取學費。
所以後來母親放棄了求學,服從家裡的安排,匆匆嫁給了父親?
但是父親比母親大好幾歲,在母親受傷回家之前,兩人從來沒有交集。
他們又怎麼會走到一起?
線索到這裡似乎就斷開了,陸執隻知道一切的轉變都來自於1995年的5月28日,母親回家的那天晚上。
但是後續跟母親相關的人,都已經先後離世。
陸執無法斷定母親的受傷,是否也跟顧家後續的作案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