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影看似隨意地讚歎著校園景致,卻在交談中“不經意”地問起了那座露天觀禮台:
那是李在鎬在大型活動中最常現身的位置。
與此同時,沈淵在對街寫字樓租下的臨時辦公室裡,高精度觀測鏡的十字線掃過校園。
他不僅記錄著安保人員的布防規律、監控探頭的死角;
更將觀禮台的每一寸結構、每一級台階;
乃至其背景環境下可能影響射擊的微小氣流擾動,都納入計算模型。
楚寂則以晨跑者的姿態,沿著李在鎬車隊可能的幾條路線勻速移動。
他的呼吸節奏穩定,目光掠過每一個十字路口、每一處可能設伏的製高點。
他在腦中不斷推演著攔截、突襲與緊急撤離的各種劇本。
更外圍,陸鋒則檢查著改裝過的車輛、特殊裝備,以及數條通往城外的隱匿路線。
作為強襲專家,他是行動的最後保障,也是萬一失敗時,為同伴撕裂包圍網的尖刀。
信息如涓涓細流,彙聚至林默的意識深處。
李在鎬的護衛堪稱鐵桶,行程詭秘。
但在大學的公開活動中,他卻會短暫地暴露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下。
尤其是即將舉行的“優秀學生乾部表彰暨校企合作簽約儀式”。
按照慣例,他將在觀禮台上致辭,並停留一段時間。
這無疑是一個稍縱即逝的窗口。
林默的大腦飛速運轉。
“幽靈,”他發出指令,“我需要觀禮台的原始建築圖紙,特彆是結構承重與材料細節。”
“同時,滲透校園安保係統,掌握實時動態。”
“明白。”幽靈回應。
“付洛依,分析李在鎬在公開場合的行為模式。”
“尤其是他在觀禮台上的習慣性站位、動作軌跡,評估其心理安全區。”
“正在建立行為模型。”付洛依的回答平靜而專注,開始從海量影像資料中提煉行為規律。
“顧影,重點偵察觀禮台周邊環境。記錄通道寬度、台階坡度,找出所有視覺死角,摸清安保巡邏的固定規律。”
“明白。”
“沈淵,持續監測未來七十二小時內觀禮台區域的微觀氣象,我需要風速、濕度、光照角度的一切變量。”
“數據流已建立。”
“楚寂,確認護衛隊的輪換間隙、人員背景及應急反應流程。”
“已鎖定幾個關鍵節點。”
“陸鋒,規劃三條以上無聲撤離路線,準備應對大規模搜捕的預案。”
“路線已預設,預案待最終確認。”
暗殺的最終舞台正在悄然搭建,隻待主角登場。
——————
石城長官官邸,書房內。
李在鎬緩緩放下手中的文件,目光深沉地望著窗外。
雖然光城事件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尹震武和言午的死訊,依然在他心頭蒙上一層陰影。
一個是尹家嫡係成員,一個是尹公身邊得力的親信,竟然在同一時間遇害。
這讓他不得不重新評估那個神秘對手的危險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