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舊製度的穩妥,一邊是新出路的風險。
他早聽說上麵在琢磨,供銷社這碗老飯得改一改,鼓勵多條路進貨。
可這地兒偏,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誰也不敢當第一個出頭鳥。
怕出事,怕擔責,怕風向一變就被當典型打。
而林嘉這一番話卻讓他知道,原來難題,早有解法。
不是沒有路,而是自己被框住了思維,習慣了等、靠、要。
“政策鬆動不是一天兩天了。”
他低聲自語。
“我們卻還在原地打轉,守著那點死庫存,眼睜睜看著群眾失望而歸……這哪是為人民服務?”
他抬起頭,目光漸漸堅定。
“林嘉同誌說得對。問題擺在這兒,不能視而不見。百姓等不起,國家也等不起。改革總得有人邁出第一步,難道非要等彆人蹚出條路,我們再跟在後麵撿現成的?”
“物資緊缺,是明擺的事。誰都知道。可我們不能光知道,還得做點什麼。老百姓想買,想用,這才是大事。他們不在乎你是哪個渠道進的貨,隻在乎能不能買到、能不能用上。”
“上麵政策有空間,咱不能光坐在屋裡等。等指示、等彆人先動手,那叫被動應付。我們得主動出擊,把群眾的需求擺在第一位,把服務群眾當成頭等任務來抓。”
田秀芳急了。
“主任!這可不能亂來啊!咱們要是擅自進貨,萬一出了質量問題,誰負責?上級追責下來,你擔得起,我可擔不起!再說了,這要開了口子,以後誰都能進,那還叫供銷社嗎?那不成了集市了?”
在她眼裡,規矩就是規矩,供銷社的每一步都得按章辦事,差一點都不行。
文國強轉頭看她。
“田秀芳同誌,你擔心的,我懂。規矩重要,紀律重要,可群眾的急難愁盼更重要。困難不能當借口。我們不能因為怕出事,就不乾事;不能因為怕摔,就不走路。”
“路是人走出來的。製度也是人定的,也可以在實踐中調整。我們不是要破壞規矩,而是要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探索一條更有效、更貼近群眾的路子。”
他看向林嘉,眼裡多了點亮光。
“小林,你這主意挺大膽,可風險不小。上頭盯得緊,輿論也敏感,一步走錯,可能全盤皆輸。所以,咱們不能蠻乾。”
“你趕緊寫一份詳細的報告給我,把每一步咋乾、可能遇到啥坎、要啥支持,都寫明白。誰來供貨,怎麼驗貨,怎麼定價,怎麼防止中間出問題,都給我列清楚。還要加上群眾調查數據,聽聽他們最想買什麼,最怕遇到什麼問題。”
“我拿著這份材料,去找上麵談。如果能說動領導,爭取個試點資格,咱們就光明正大地乾;如果暫時不行,咱們就小範圍試行,邊乾邊總結,邊總結邊改進。這事,能試試。”
“要是成了,你就是咱們供銷社的大功臣。”
林嘉心頭一熱。
“行!文主任,您放心,我連夜寫,三天內一定把方案交到您手上。”
田秀芳看著文國強點頭默許,臉色頓時變得鐵青。
她冷哼一聲,隨後猛地轉身,頭也不回地衝回自己的辦公桌。
田秀芳怎麼都想不明白。
這新來的林嘉,不過是個剛從城裡調下來的姑娘,咋老能踩在風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