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關鍵詞和年份,資料倒是並不難查。
很快,陳文就查到了不少和墩式碗有關的資料,其中最有用的是一條拍賣記錄。
十幾年前,某家大拍賣行在一次拍賣會上拍過一隻和陳文手裡類似的青花墩式碗,還是永樂年間的。
光是起拍價就是一千三百萬。
最終成交價則是一千四百多萬!
陳文看著這條拍賣成交記錄,也是非常驚喜,因為看起來拍賣的那隻青花墩式碗和他手裡的非常類似。
倒也正常,畢竟洪武和永樂間隔時間不算長,燒製的青花墩式碗形製肯定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那就有意思了。
十幾年前就能拍出一千四百多萬,那十幾年後的今天,還是洪武年間的青花墩式碗又該是個什麼價呢?
陳文在心裡暗自估算了下,就算拍賣會的情況和民間交易不同,就算這十幾年的升值沒有特彆高,自己這隻青花墩式碗喊個一千七百萬起的價還是完全可以的。
這麼想著,陳文都覺得這個價格相當誇張了。
一千七百萬啊,是可以改變非常多人的命運了。
當然了,價值是價值,真正的關鍵還是要找到願意花錢買的人,至少對於陳文這種壓根就沒有收藏想法的人來說,沒人買的東西,等於一文不值。
不過陳文心裡也清楚,這隻青花墩式碗肯定是不愁找到願意花錢買下來的人。
不說那些個收藏家,就是古董商人也會願意買的,畢竟到了他們手裡,自然有辦法和渠道去運作送拍,然後賺上一筆的。
不過最賺的人肯定還是陳文,畢竟不論是運作營銷還是從陳文手裡買下青花墩式碗都是需要成本的。
而陳文呢?他幾乎是沒有付出什麼成本,差不多是無本的買賣。
那麼問題來了。
這次該找誰出手青花墩式碗呢?
溫正軍那邊,接觸了兩次,又有溫語薇的關係在,陳文還是挺相信對方的人品和信譽,可事不過三啊。
這麼短的時間內,連著拿出三件明代的古董,其中兩件價值還非常高,這事兒落在誰眼裡都會覺得詫異。
雖然這次是洪武年間的,但剛才就說過,洪武和永樂之間的可沒有間隔太長的時間,還是很容易讓人多想的。
“再看看吧,實在不行還是找溫老算了。”陳文思索了片刻,心裡這麼想著。
這麼想的原因倒也簡單。
一是因為這次的物件價值實在有些高了,陳文再冒然找其他人出手的話,其中的風險遠比讓溫正軍多想來得要大得多。
兩害相比取其輕啊。
二則是溫正軍最多也就想到陳文不是撿漏,而是從家裡拿的物件去出手,反正陳文家現在確實也不是普通家庭了嘛,這點倒是無所謂了。
至於溫語薇可能會覺得自己之前是被陳文給騙了這點,那和一兩千萬比起來,就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了。
念及至此,陳文也就不再多想,收好防護盒子,平複了下興奮的情緒,上床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