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猶如鳳毛麟角,貪官多如黃河之沙
這是為什麼呢?
坐在皇位上的朱元璋,開始了沉思,下麵的百官看著突然沉默下來的陛下,心裡也都一緊,莫非,剛才內閣大臣說錯話了?
朱元璋則回憶著清朝世界的見聞,結合著自己的人生閱曆,思維也越來越發散。
不論是清官還是貪官,都是從科舉中考出來的,聖人書都寒窗苦讀過。
他們都懂聖人書的道理,不懂也過不了科考,哪怕是死記硬背,也都記入骨髓中了,想忘,都忘不了了。
那讓他們走向截然不同道路上的,是因為什麼。
朱元璋感覺自己抓住了什麼,是因為,現實,是因為,現實和書本中教的不一樣。
是因為現實中的利益,對,是利益。
朱元璋感覺豁然開朗了起來,對,就是這根線,抓住,往下捋。
當貪官的好處比清官要多得多,不論是朝堂局勢逼迫,還是大環境如此,選擇同流合汙,都是為了利益,為了自身的利益。
能夠在現實和理想的抉擇中,選擇後者的是清官,而絕大部分都會選擇前者。
或許他們可以容忍自己一生貧苦,但自己的妻兒,自己的父母,誰不想要他們過好好日子。
大明200餘年,海瑞,也才出了那麼一位。
向現實低頭,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親人,這頭,得低,不低,遭罪的不隻是自己一人。
而自己想要的大明,和現在的儒家思想倡導的絕對不一樣。
未來的大明要的是世界霸權,自己不想要和彆人談平等,他們不配,大明就得是最高貴的。
自己所要做的,並不需要對儒家思想進行改變,因為那是孔孟之道,流傳至今,內容已無法進行修改。
而且不經改變的儒家思想,照樣敵不過利益,理想終究要敗給現實,重要的,從來不是內容,不是孔孟所說的話。
自己所要做的,是改變解釋權,對,隻需要改變解釋權,就足夠了。
儒家經典就放在那裡,那隻需要按自己想要的去解釋,寫進教科書裡,就可以了。
內容不變,但怎麼對孔孟之道進行解釋,就可以潛移默化改變整個大明的想法。
孔孟之道,難道就不可以是霸道嗎?頂多是碾死你之前,向你說一聲‘得罪了’罷了。
這種新的解釋,會為大明上上下下帶來數不清利益,會得到無數人的支持。
會從法理上,為大明之後的掠奪行為披上文明的外衣,並進行修飾,孔孟之道就這麼說的。
哪怕有人察覺到不對勁,但利益大於一切,他們會閉嘴的。
他們不願意閉嘴,大環境也會逼迫他們閉嘴,最終解釋權,歸朱元璋所有。
喜歡我在幕後發係統請大家收藏:()我在幕後發係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