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晚飯後,我和小妹乘上15路公交車趕往鬆花江邊的防洪紀念塔廣場看一年一度的“慶‘十一’焰火表演”。
這座建於1958年的防洪勝利紀念塔是為了紀念哈爾濱市人民戰勝1957年的特大洪水而建成的,在八十年代前一直是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幾乎每個來哈爾濱的外地遊客都會在防洪紀念塔前拍照留念。
它位於中央大街的儘頭,臨近江邊的廣場正中央,當年由前蘇聯設計師巴吉斯.茲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築師李光耀共同設計完成,曾獲中國建築業最高榮譽獎。
“走啊,去江沿兒呀!”似乎是哈爾濱人獨有的蜜語。在春光瀲灩的春日亦或陽光明媚的夏日裡約上三五好友在中央大街走一走,咬著馬迭爾冰棍兒,踩著麵包石,聊著生活瑣事……
而隻要走在這條號稱亞洲第一步行街的中央大街上,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從南向北走向終點~防洪紀念塔,然後到江堤的台階上默默地坐上一會兒,或駐足在江堤上向鬆花江或對岸的太陽島方向了望一陣兒……
仿佛隻有這樣才算逛完中央大街,因為哈爾濱人對春夏秋冬各有所感,春之想、夏之念、秋之思、冬之戀,而母親河~鬆花江承載著哈爾濱人民的精神寄托,鬆花江是哈爾濱人民的依靠與信仰。
自從中央大街被改為步行街後,每天這裡的遊人如織,而每逢端午節前夜及國慶節前夜的這兩天則更是人山人海,仿佛哈爾濱全城的人都湧向了這裡。
端午節前夜是提前來踏青,在江邊找個好位置看第二天早晨的賽龍舟,有的是來防洪紀念塔碼頭乘船去江北太陽島,當然大多數就是來感受一下節日的氣氛。
國慶節前夜則是來江邊近距離觀看放焰火。
記得小時侯70年代末那幾年,那時家裡還住著平房,全市也沒多少幢樓房,國慶節晚上江邊放焰火時,我和哥哥踩梯子爬上房頂便能看到四五公裡外的江邊燃放的焰火。
後來長大後,因各種原因一直也未親臨現場觀看過國慶焰火,這次恰逢香港回歸,聽說今年的焰火規模不小。
當我和小妹乘坐的15路公交車臨近江邊時,才發現這裡已經戒嚴禁止機動車輛通過,我倆隻好提前一站下車。
待下車後才發現,街上的行人都在向戒嚴區域內的防洪紀念塔方向湧去。
有從通江街方向,有從尚誌大街方向,也有從新陽路、經緯街方向的人群逐漸向中央大街、防洪紀念塔方向聚攏……
走在人群中,我切身感受到了什麼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踵”。
中央大街街道兩旁的路燈杆上已經掛滿了五星紅旗,各商家門前也都裝點了一串串五顏六色的彩燈,讓人體會到濃濃的國慶節氣氛。
這時從通江街方向、尚誌大街方向的人流仍源源不斷地通過東風街、紅專街、紅霞街、中醫街、西十二道街至西頭道街等側街湧入中央大街。
就如同一條條支流彙入了主乾道,並一同湧向下遊方向~防洪紀念塔廣場。
此時中央大街那麵包石鋪就的10.8米寬的馬路已被來自四麵八方的人流塞滿,甚至兩邊各5米寬的人行道上也擠滿了人。
主乾道、右側人行道及左側人行道的一半都是自南向北湧向江邊的人流,左側人行道隻留下兩三米寬的通道給從江邊方向返回的人。
而且越臨近江邊人越密集,行進速度也慢下來。此時見中間石頭道的人群太過擁擠,怕出現危險,便拉小妹到右側的人行道上。
人行道上的人群稍好一點,但也是將那些叫賣著“氣球”、“卡通頭飾”及各類小玩具的小商販們擠到了各商家店門囗的台階上。
我和小妹被後麵擁擠的人群一路簇擁著,來到了防洪紀念塔廣場。
放眼望去,這近十萬平米的廣場上人頭攢動、人山人海,而那些早到的人們已經搶先站到紀念塔那羅馬式半圓回廊下的臨時休息座椅上。
雖然這裡距江邊還有三四十米距離,但因這兒的地勢高,還是有不少人選擇留在這兒觀看焰火。
而絕大多數人則是穿過廣場向左右兩側的江邊湧去,好不容易擠到江邊,隻見長約幾百餘米的十多個台階上已坐滿了人,感覺坐在最下麵台階上的人隨時都能被江水濺起的水花打濕腳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