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在瓦窯堡開會,研究討論下一步應該往哪兒發展。
當時主要的聲音有三種。
第一種提議,是往南發展,到陝南去。
陝南地區擁有秦嶺,毗鄰四川,擁有的人口更多,而且農業條件相對來說要比陝北好很多,還有漢中這邊的大片平原地帶,若是可以建立穩定的控製區,毫無疑問可以發展出來不少軍隊,糧食問題也能解決。
但是這種提議很快被锝聖大大否決,理由也很簡單,往南發展,要經過西安地區,那裡的敵人實力強大,而且勢必和東北軍還有西北軍發生衝突。
而現在不管是東北軍還是西北軍,都是紅軍的統戰對象,正在爭取這兩支部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還有一個聲音,則是往甘肅方向發展,相比之下,那裡的敵人力量更加薄弱一些,而且不用擔心和東北軍還有西北軍發生衝突,因為那裡主要是一些地方軍閥,還有馬家的軍隊。
應該說這個呼聲是最大的,支持者也不少。
如果能奪取河套地區,必然可以獲得穩定的糧食產地。
至少應該奪取河東的靈武,吳忠鎮等地區。
那裡毗鄰黃河,水草豐美,農田廣闊,可以為紅軍部隊提供充足的糧食供應,甚至還能養馬。
最後一個聲音,則是當下最迫切施行的,那就是東征山西。
這是锝聖主張的意見,因為山西的物產相對豐富,人口密集,還有非常多的封建地主,有錢有糧有人,而且敵人在晉西地區的防禦力量相對薄弱。
再加上晉綏軍的戰鬥力整體比較弱,這地方是當下紅軍比較理想的進攻方向。
這個方案同樣得到支持,並且林平安也覺得可以先東征,擴充實力,兵員,糧食之後,再考慮西征。
經過討論之後,決定在二月份的時候,先執行東征,暫時解決當下紅軍的糧食,兵員,還有資金問題。
那些晉商,地主都是富得流油,積攢了上百年的財富,這要是不去想辦法薅一把,簡直暴殄天物。
很快,東征軍便組建起來,先鋒部隊是擴編到一萬人的34軍,除此之外還有紅28軍,紅1軍團、紅15軍團,紅29軍擔任後方留守。
總政委為锝聖大大,總指揮為彭帥,總參謀長為葉帥。
這次可謂全明星陣容,對晉西地區勢在必得。
二月中旬,綏德縣以東,夜幕籠罩著滔滔黃河水。
打造好的渡船已經停靠在岸邊。
林平安站一塊凸起的岩石上,看著下方的黑影,一個接一個地跳到渡船上。
第一批渡船一共五十艘,每一條船平均下來可以搭載三十多人。
第一批是戚新的突擊隊,他的任務非常簡單,是拔掉敵人布設在渡口的防禦陣地,以及部分碉堡防禦攻勢,同時向縱深發展,為後續渡河部隊提供保護,防止敵人反撲。
隨後趙龍的騎兵營,雖說還是騎兵營,不過整體的規模,已經來到了五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