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直接喚出了係統界麵。
一個半透明的、類似雷達掃描界麵的虛擬屏幕懸浮在視野中,中心是一個不斷旋轉的淡藍色光點,周圍是代表不同成功率的扇形區域。
池宏試著回憶起前世那篇著名的“人工智能神經算法”的聖經——《AttentionIsAllYouNeed》。
&ner架構不僅徹底顛覆了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還推動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彆等多領域的範式變革,成為各大模型的核心基礎。
其核心是一種高效模擬神經元信息傳遞與整合的算法模型。
“不管是工業機器人,智能製造,還是自動駕駛,高性能分析等,全都離不開AI的支持。”
池宏結合2003年的技術水平——CPU主頻、內存容量、硬盤速度、編程語言特性、主流框架限製——開始編寫一份簡化的、理論上的實現方案。
手指在鍵盤上翻飛,一行行偽代碼和邏輯框圖在文檔中快速成型。
他試圖將這個“未來”的算法,適配到當前的硬件和軟件環境中。
方案完成。
池宏意念一動,啟動了【方案可行性監測儀】。
一道無形的掃描波束籠罩了電腦屏幕上的文檔。
視野中的虛擬雷達界麵瞬間變化!
中心的光點劇烈閃爍,發出刺眼的紅光!
掃描波束如同撞上了一堵無形的牆壁,瞬間被彈回!
虛擬界麵上,一個巨大的、血紅色的“0%”跳了出來!
下方滾動著清晰的診斷信息:
【警告:方案可行性評估——無!】
【核心障礙:硬件性能嚴重不足!】
【關鍵瓶頸分析:】
CPU計算能力:當前主流CPU浮點運算能力遠低於算法需求閾值。並行處理能力不足。
內存容量與帶寬:算法模型所需數據吞吐量遠超當前主流內存帶寬上限。內存容量無法支撐模型參數加載。
GPU通用計算:當前顯卡核心架構設計專注於圖形渲染,缺乏通用計算單元,無法有效分擔CPU計算壓力。
存儲I/O速度:機械硬盤讀寫速度成為數據加載和模型保存的嚴重瓶頸。
軟件生態:缺乏高效並行計算框架及底層數學庫支持。
【結論:在當前技術背景下,該方案不具備任何工程實現可能性。】
看著那冰冷的“0%”和詳儘的分析報告,池宏並沒有太多意外。
“果然如此。”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
2003年……
他腦海裡浮現出此時最頂級的個人電腦配置:奔騰4HT3.2GHz,1GBDDR400內存,GeForceFX5950Ultra顯卡,7200轉IDE硬盤……
這些在當下堪稱夢幻的配置,在二十年後的人工智能模型麵前,連玩具都算不上。
“本地部署AI……”池宏低聲自語,帶著無奈的笑意,“就算是最省成本、最輕量化的DS模型,想滿血流暢運行也得是RTX4080級彆起步的顯卡。”
錢的問題隻是小事,硬件代差才是鴻溝。
“看來,這最強外掛……”池宏輕輕敲了敲桌麵,“短期內是彆想上線了。”
他關閉了那份徒勞的方案文檔,清空了屏幕。
短暫的沉默後,他眼中非但沒有沮喪,反而燃起了一種更熾熱、更具挑戰性的光芒。
硬件!
一切的瓶頸,歸根結底,在於硬件!
摩爾定律正在發揮作用,但速度還不夠快。
未來的智能時代,需要更強大的算力核心,更高效的內存架構,更快速的存儲介質,更先進的製造工藝……
池宏的目光變得深邃而堅定,仿佛穿透了時空的壁壘,看到了未來集成電路板上那納米級的溝壑與晶體管。
“看來,”他輕聲自語,“這場硬件的工業革命……”
“得等著我來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