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從來都不是隻發生在戰場之上,朝堂才是最激烈的戰場。
皇極殿內,鎏金蟠龍柱映著朝陽,卻照不亮禦階下劍拔弩張的朝堂。
朝堂之上雖然沒有硝煙,卻是更加慘烈,那是殺人不見血的生死戰場。
天啟皇帝連續接到兩份大捷的奏報,當然是非常高興的,召開廷議討論對有功之臣的封賞。
"臣有本奏!"東林乾將兵科給事中魏大中手持象牙笏板出列,他聲音洪亮,可以顯示出他對兩次大捷非常興奮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吾皇恩澤四海,將士用命才有了這兩次大捷呀!”
“鎮江、海州一東一西兩座重鎮先後光複,乃我朝遼東暴亂以來未有之大捷!王化貞作為遼東巡撫,慧眼識珠,能夠挖掘出毛文龍這樣的悍將,又能運籌帷幄,親冒矢石指揮若定,不愧為文武全才的重臣!”
“先是穩定廣寧,收攏遼沈潰敗殘軍,後是編練部隊建立廣寧防線,再後來就是謀取鎮江和奪取海州,此等國之乾臣應當重賞呀!皇上!"
東林黨以此展現自己派係的功勞,為王化貞爭奪遼東戰場上控製權。
魏大中話音剛落,楚黨禦史周宗建便冷笑出班:"魏大人此言差矣!"
"據我得到密報,奪取鎮江,不過是風雲際會,機會非常偶然,是那毛文龍誘騙中軍陳良策作為內應,又謊稱國朝大軍已至,純屬坑蒙拐騙!隻不過是運氣好一些罷了!”
“鎮江收複,隻是百姓感念皇恩浩蕩,懷念故國而已,和毛文龍本人的武勇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至於王化貞的謀劃之功!他也是純屬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女真人勢大,薩爾滸數十萬大軍都敗了,遼沈之戰十數萬大軍也敗了,他派出200多人能乾什麼?簡直就是兒戲!"
“再說收複海州,據我所知,王化貞帶領號稱四萬大軍兵發三岔河,結果在西平堡被女真人趕羊群一樣,追得滿地亂跑,他哪裡有機會越過女真人的封鎖,去攻打海州?把滿朝的重臣當做三歲稚童嗎?”
“皇上,他們是謊報軍情,請治他們欺君之罪!”
兩份報捷雖然匪夷所思,但是要斬首有斬首,要俘虜有俘虜,那都是活生生的人證和物證,怎麼能夠說是謊報軍情呢?
但朝堂上就是這麼詭異,麵對不容駁斥的大捷,楚黨官員就論證你的實力達不到,那些人證和物證也肯定有問題。
具體是什麼問題,那是下個回合的問題,先否定了東林黨的功勞,證據慢慢找就是了。
"荒謬!"東林黨又一位禦史跳出來反駁道。
“周大人,說毛文龍是運氣好,你可知道:運氣好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也說明王化貞有先見之明!你周大人為啥不派人去收複鎮江?熊廷弼又為啥不派人去收複鎮江?”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之人的,最關鍵的是王巡撫運籌帷幄之中,派遣了毛文龍到鎮江去!”
“正因為派遣了毛文龍去鎮江,你們所謂的“好運氣”才會落到他們頭上!哪裡如爾等這般毫無作為,隻知道守株待兔,坐而空談,再好的運氣也落不到爾等頭上!”
“你口口聲聲質疑兩次大捷的真實性,那麼多首級擺在那裡!那麼多俘虜即將押解歸京,這些真憑實據就擺在眼前,到了你的口中卻成了子虛烏有!”
“你安的什麼心?你就不怕遼東的將士們心寒嗎?”
你作為朝廷禦史,睜眼說瞎話,看不得我大明取得大捷,收複遼東失地,你居心何在?”
刑科給事中李遇知跳出來道:“不要口口聲聲責問我等居心何在?那我問你!朝廷的法度要不要遵守?朝堂製定的國策要不要履行?”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王化貞和毛文龍師出無名,肆意妄為,他們又是何居心?”
“三方布置策是朝廷早就定下的對遼策略,王化貞和毛文龍不遵國策,私自行動是在破壞“三方布置”大計,是在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