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掛斷後不到兩小時,陳帆已經站在實驗室的機櫃前。他拆開新到的服務器包裝箱,指尖在金屬外殼上輕輕一劃,確認接口類型與網線匹配。兩台奔騰III並排安置在鐵架上,風扇空轉發出低頻嗡鳴。他把銀行合同裡的執行計劃攤在桌上,對照著設備清單一項項打鉤。
電源接通,係統啟動。他輸入管理員賬戶,開始配置局域網IP。剛完成基礎網絡拓撲,顯示器上的ASP調試窗口突然跳出錯誤提示:數據庫連接失敗。他皺眉,切換到服務後台,發現IIS日誌裡堆滿了超時記錄。
“不是算力不夠,是流程卡住了。”他自語。
他想起林國棟在辦公室說的話——“平台要真正跑起來”。光有硬件不行,得讓整個鏈條動起來。他打開代碼編輯器,將原本基於Access的存儲結構遷移到SQLServer7.0。數據表重新索引,查詢語句逐行優化,刪除冗餘的嵌套循環。淩晨一點十七分,主頁麵首次加載出完整的K線圖,綠色曲線隨著模擬行情緩慢爬升。
他沒停下,立刻著手搭建三大功能模塊。
“實時行情”需要持續推送數據流。他在服務器端建立緩存隊列,每三秒刷新一次前端顯示。測試時發現頁麵頻繁重繪導致卡頓,便改用局部更新技術,隻刷新變動區域。屏幕右上角的時間戳穩定跳動,股價數字逐個變換,像被無形的手逐一撥動。
“曆史回測”模塊依賴大量過往數據。他調用過去三個月的手動錄入記錄,結合OCR識彆結果生成測試集。輸入某隻股票代碼後,係統自動拉取其每日收盤價、成交量和基本麵參數,生成趨勢對比圖。當模型成功複現一次五日前的短線波動時,他盯著曲線交彙點看了幾秒,敲下回車保存案例。
最難的是“風險評估”。
這個模塊要綜合波動率、換手異常、資金流向等多個維度打分。他設計了一套加權算法,初始版本完全依賴統計規律。運行測試時,係統對一隻正常震蕩的地產股標紅預警,判定為“**險”。
“問題出在權重分配。”他翻看日誌,發現短期波動占比過高,忽略了行業整體穩定性。
他正準備調整參數,門外傳來腳步聲。林國棟推門進來,身後跟著兩名穿灰西裝的市科委人員。他們手裡拿著文件夾,目光直接落在雙屏中央跳動的風險圖表上。
“這就是你們做的界麵?”其中一人問。
陳帆點頭,沒有解釋太多,直接進入演示。“這是實時行情,數據每三秒同步一次;曆史回測可以驗證策略有效性;風險評估會自動分析個股潛在隱患。”
他說完,點擊某隻鋼鐵股的詳情頁。係統彈出評分麵板,總分68,屬於中等偏下風險。
“怎麼算出來的?”另一名工作人員問,“有沒有考慮政策影響?比如最近會不會出台產能調控?”
林國棟也看著他,沒說話。
陳帆沒辯解,而是切換到後台參數設置頁,調出計算公式列表。“當前版本基於市場行為數據,暫時沒接入政策變量。”他頓了頓,“但如果需要,我們可以手動加入權重。”
他當場新建一個“宏觀因子”字段,輸入“供給側改革預期”作為標簽,設定初始影響值為0.3。係統重新運算,那隻鋼鐵股的風險等級從68降到54,顏色由黃轉綠。
林國棟微微頷首:“這樣才有參考意義。”
市科委的人交換了個眼神,其中一人掏出手機拍下界麵。“比我們之前用的那個專家係統清楚多了,至少知道為什麼給這個分。”
陳帆補充:“下一步打算加上行業均值對比。單獨看18%的波動率,普通人不知道高低,但如果旁邊畫一條同行平均線,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異常。”
“你做。”林國棟說,“下周我們要看完整版。”
人走後,他立刻動手。他在數據庫裡新增一張行業基準表,導入各板塊近半年的平均波動、市盈率和資金淨流入數據。前端圖表增加第二坐標軸,灰色虛線代表行業水平,實線是目標個股。顏色標識也改了規則:低於均值用綠色漸變,持平為黃色,超出30%以上則標紅閃爍。
改完已是深夜。他重啟服務,連續運行三大模塊十二小時,監控日誌未出現崩潰或延遲超標。屏幕上,K線圖平穩延伸,風險雷達圖隨數據更新緩慢旋轉。
一封郵件在此時彈出。
“中期驗收定於下周三上午九點,請提前準備演示材料。”
他看完沒回複,而是打開風險評估模塊的源碼文檔,在底部添加一行備注:“需建立政策事件庫,實現關鍵詞抓取與權重聯動。”
窗外城市早已安靜,實驗室內隻剩服務器風扇的低響。他合上筆記本,卻沒起身離開。桌角放著半杯涼透的茶水,倒影裡屏幕還在閃動。
林國棟臨走前的話浮現在耳邊:“彆隻想著把係統做複雜,要想著讓人看懂。”
他重新開機,在首頁頂部加了一個折疊式幫助欄。點擊展開後,列出每個指標的通俗解釋,比如“波動率:價格上下跳動的劇烈程度,數值越高越不穩定”。
做完這些,他站起身,關掉主顯示器。備用屏仍亮著,顯示著當前正在掃描的網頁任務編號:第427條新聞解析中。
光標停在“是否立即入庫”選項上,狀態為“等待確認”。
他伸手按下了回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