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三點十七分,實驗室的主屏幕還亮著。綠色預測線在K線圖上平穩延伸,校正單元每秒刷新一次數據補償值。陳帆盯著最後一輪壓力測試的結果,手指無意識地敲擊桌麵,指節因長時間操作有些發僵。
他沒起身,也沒合眼。係統剛完成升級,但問題還沒結束。
他點開本地文件夾,找到林悅上傳的那份《參數建議.json》,順手打開了同目錄下的另一個文檔——《係統使用指南.doc》。頁麵加載出來,排版乾淨,沒有多餘修飾。從數據導入路徑到模型調用指令,再到常見報錯代碼的應對方式,每一項都標注了操作序號和截圖示例。最前麵一頁寫著:“適用於非技術背景人員快速上手。”
他看得慢了些。
昨天那場十六小時的調試,是他一個人在跑。可接下來要麵對的是整個項目組。他們不會看日誌,不懂底層邏輯,甚至分不清“輸入”和“推送”的區彆。如果沒人能真正用起來,再強的係統也隻是擺設。
他站起身,走到打印機前,把整份文檔打印出來。紙張一張張吐出,落在托盤裡堆成一疊。他又翻了一遍,發現第三章關於風險提示的部分加了黃色高亮:“當預測偏差連續三次超過閾值,請暫停自動推演,檢查數據源穩定性。”——那是林悅後來補的。
上午九點,投影儀接上了主控機。六名項目組成員陸續走進實驗室臨時騰出的會議區。有人端著泡麵,有人拎著公文包,坐下後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那行標題:《係統操作培訓會》。
“今天我們不寫代碼。”陳帆站在投影前,手裡拿著剛打印好的冊子,“隻按這個來。”他舉起那本《係統使用指南》,翻到第一頁,“誰都可以照著做,隻要步驟對,結果就不會錯。”
底下有人低聲嘀咕:“這玩意兒全是命令行,連個退出按鈕都沒有。”
陳帆沒反駁,直接調出係統界麵,接入測試環境。“第一步,打開數據采集模塊。”他一邊說,一邊在鍵盤上輸入指令,“對應指南第二頁,編號2.1。”大屏同步顯示操作路徑,右下角彈出林悅做的截圖標注。
“第二步,確認數據格式是否匹配模板。這裡有個小技巧——”他停頓了一下,“看文件大小。如果比平時少一半,大概率是漏了交易量字段。指南第12頁寫了判斷標準。”
有人湊近看自己的副本,翻了幾頁,抬頭問:“要是輸錯了命令呢?”
“第三部分,常見問題。”陳帆迅速切過去,“錯誤代碼E04,說明路徑不存在。解決方法有三個,最簡單的就是複製粘貼指南裡提供的默認路徑,替換掉你打錯的那一段。”
隨著演示推進,原本緊繃的氣氛鬆了下來。一名數據分析員試著在測試賬戶裡運行了一次預測流程,當綠色虛線終於出現在圖表上時,他輕聲說了句:“還真行。”
“這不是我教的。”陳帆看著屏幕,“是她寫的。”
“誰?”旁邊人問。
“林悅。”他說,“這份指南的作者。”
會議室裡安靜了一瞬。有人低頭重新翻手冊,手指劃過頁腳的署名欄。另一人指著第五頁的流程圖說:“這兒畫得清楚,比上次開會講的明白多了。”
培訓持續了兩個半小時。結束前,項目負責人合上筆記本,點頭道:“以前總覺得這是你一個人的東西。現在看來,彆人也能用。”
散會後,陳帆回到主控台,將最新版指南歸檔進內部共享目錄,並設置為全員可讀。他在備注欄寫下:“V1.0,首份經團隊驗證的操作手冊。”
晚上八點五十六分,實驗室隻剩他一人。服務器風扇低鳴,監控界麵保持常亮。他正在核對今日所有權限變更記錄,郵箱提示音忽然響起。
發件人:林悅。
標題:王浩用了指南,賺了500塊。
正文隻有兩句話:“我把簡化版發給了王浩。他按‘三步選股法’操作,三天進出,淨收益五百二十三元。截圖附後。”
附件是一張交易記錄,時間戳清晰。買入點選在早盤震蕩期,賣出時機卡在午後衝高回落前。操作路徑完全符合指南中“趨勢初顯→量能確認→預判離場”的流程。
陳帆盯著看了很久。
他打開聊天窗口,回了一句:“不是我該請吃飯嗎?畢竟是你寫的指南。”
消息發出後,他重新打開《係統使用指南》電子版,在首頁空白處加了一行小字:
“版本V1.0——首份由用戶驗證的生存手冊。”
窗外夜色濃重,樓下街道早已安靜。他靠在椅背上,閉了閉眼,又睜開。身體疲憊,但思維仍停留在剛才那條交易路徑上。一個不懂編程、沒參與開發的人,僅憑一份文檔就能獨立完成盈利操作——這意味著係統不再是黑箱,而是可以被理解、被複現的工具。
他調出用戶操作日誌,篩選今日新增行為記錄。六位成員共發起37次測試運行,成功率達89%。其中有三次中斷,原因均為未按指南執行前置校驗。但他注意到,第二次嘗試時,同一人已能自行對照文檔解決問題。
這比預測精度提升更有意義。
手機震動了一下。新消息來自林悅。
“你說得對,它能被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