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啟動全速測試,將過去一周的高頻波動行情導入模擬環境。係統開始連續接收密集數據流,預測模塊高頻響應。
運行到第三分鐘,異常出現了。
一條來自某營業部的錯誤報單混入數據流:一筆“陸家嘴”的成交價被錄為**999.99元**,瞬間拉高均價。預測曲線劇烈上揚,幾乎觸達自動止損閾值。
“要爆了!”負責人脫口而出。
陳帆迅速調出過濾規則模板,參考林悅之前整理的手冊內容,在數據預處理層插入標準差校驗邏輯:任何偏離過去一分鐘均值三個σ以上的數值,自動標記為異常並剔除。
程序重新運行,那條千位級報價被精準攔截。預測曲線恢複平穩,僅在數據抖動瞬間出現輕微波動,隨即回歸正常軌道。
“這招管用。”負責人鬆了口氣。
接下來的72小時,係統以全速狀態持續運行模擬交易。標的鎖定“陸家嘴”,策略基於量價共振原理:當成交量突增超過前一時段均值兩倍,且價格站穩分時均線之上時建倉;賣出條件設定為漲幅趨緩、賣一檔掛單量突然放大。
三日後,賬戶虛擬資金從100萬增長至118萬,複合收益率18%,最大回撤不足4%。
“比上次高了六個百分點。”負責人看著收益曲線,語氣裡多了些認可,“響應速度確實壓下去了。”
“專線帶來的不隻是帶寬。”陳帆指著後台日誌,“是整個數據閉環的重構。從前我們追著市場跑,現在至少能踩準它的呼吸節奏。”
負責人點點頭,臨走前留下一句話:“下周科委評審會,把這個測試結果帶上。”
門關上後,實驗室恢複安靜。服務器風扇低鳴,指示燈規律閃爍。
林悅看了眼時間,將近下午五點。她沒動,隻是問:“下一步?”
“多線程預測。”陳帆已經打開了新項目文件,“不能隻盯一隻股票。十個,二十個,同時推演。”
他新建了一個類庫,命名為“MultiPredictorCore”。界麵還沒搭好,隻有命令行窗口跳出一行提示:
初始化成功。支持並發實例數:8。
林悅看了一會兒代碼結構,忽然說:“如果同時跑太多,內存怕是扛不住。”
“那就拆。”他說,“每個進程獨立分配資源,失敗也不影響整體。”
她點頭,順手把自己的掌上電腦連上調試端口,開啟遠程日誌監聽。屏幕右下角跳出一個綠色小標,顯示“協作者在線”。
陳帆繼續敲擊鍵盤,函數名一個個列出來:StartNewThread、SyncWithDataSource、PushToCache……
突然,主屏幕彈出一條警報:
警告:內存占用已達87%,建議釋放非核心進程。
他掃了一眼任務管理器,發現是剛才的測試殘留進程未完全關閉。他手動終止兩個舊線程,重新啟動調度器。
綠色曲線再次浮現,這次是兩條平行的趨勢預測線,分彆對應“陸家嘴”和“深發展”。
“能跑。”他說。
林悅盯著那兩條逐漸分離的軌跡,輕聲問:“你打算讓係統看多遠?”
陳帆停下敲字的手,看了眼窗外。暮色已經漫上來,玻璃映出房間裡的冷光。
“不是我看多遠。”他說,“是它能不能自己找到下一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