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隻是止損。”陳帆調出決策追溯界麵,“每一次參數調整都有據可查——觸發條件來自哪段數據,計算依據是什麼公式,執行路徑是否合規,全部留痕。”
負責人仔細看了幾組審計記錄,眉頭漸漸鬆開。
“機器自己改規則,最怕的就是黑箱。”他說,“但如果每一步都能還原,那就是工具,不是威脅。”
“我們不會讓係統越界。”陳帆說,“它隻是把人為容易忽略的風險點,提前標出來。”
負責人沉默片刻,終於點頭:“安全不隻是最後虧多少,而是整個過程能不能盯得住。”
他合上文件夾:“下周科委評審,把這個模塊作為核心演示內容。”
說完,他轉身離開,腳步聲在走廊裡漸遠。
門關上後,林悅發來消息:“他認可了。”
“還不夠。”陳帆打開異常行情庫的最後一組數據——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港股單日跌幅超10%的案例。他準備將這類係統性風險納入測試範圍,驗證Guardian在全球級動蕩中的適應能力。
“你還想加什麼?”她問。
“波動率之外的因素。”他敲著鍵盤,“情緒傳導、跨市場聯動、流動性枯竭……這些不能隻靠數字。”
林悅沒再說話,隻是將自己的掌上電腦切換到遠程調試模式,權限等級保持在“協作者”。
陳帆開始重構Guardian的輸入層,新增三個監測維度:一是關聯資產的價格共振情況,二是新聞文本的情緒傾向提取(基於關鍵詞頻次統計),三是交易所申報隊列的深度變化。這些信號不參與預測,僅用於風險加權。
淩晨兩點十七分,第一輪綜合壓力測試完成。
在模擬的股災環境中,係統提前23秒識彆出流動性衰減跡象,結合外盤跌幅和輿情升溫信號,主動將整體倉位限製下調至30%,並在開盤後十分鐘內完成**險持倉的階梯式退出。
最終賬戶回撤8.9%,遠低於同期市場平均跌幅。
陳帆靠在椅背上,視線落在屏幕上那條平穩下降的資金曲線。旁邊是Guardian的運行狀態欄,綠色標識持續閃爍,代表守護進程始終在線。
林悅發來一條新消息:“內存占用峰值比之前低12%。”
他回複:“因為負擔分開了。”
“你是在教它什麼時候該放手。”她說。
陳帆沒有回話,而是打開代碼注釋區,寫下一行文字:“風險不是要消滅的敵人,而是必須共處的影子。”
然後繼續調試下一階段的參數聯動邏輯。
窗外夜色深沉,玻璃映出房間裡的冷光與跳動的指示燈。服務器風扇低鳴,數據流持續刷新,主屏左側顯示著八隻待測股票的監控列表,右側是Guardian的獨立運行界麵。
陳帆雙擊其中一隻股票的風控配置項,彈出參數調整窗口。他正準備手動輸入新的波動率閾值,突然發現Guardian已經根據最新行情自動建議了一組數值。
他停頓了一下,手指懸在回車鍵上方。
屏幕右下角,協作者狀態依然亮著綠色標記。
林悅說:“它開始學著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