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報聲在寂靜的實驗室裡劃出一道尖銳的弧線。陳帆的手指懸在通訊內線按鈕上方,目光卻已移向主屏右下角那條跳動的紅字提示:**“97國債(4轉債溢價率異常,當前偏離理論價+3.1%。”**
他沒有按下呼叫鍵。
手腕一轉,鼠標迅速切入債券分析模塊。屏幕瞬間切換為多維圖表界麵,一條陡峭上揚的曲線刺入視野——這是過去四小時內的溢價走勢。買盤堆積明顯,成交量在最近一輪競價中突然放大兩倍,而賣方掛單深度卻在持續萎縮。
“張遠!”陳帆聲音不高,但像刀鋒切進空氣。
趴在桌上的張遠猛地抬頭,手肘碰倒了水杯,液體順著鍵盤邊緣滴落。他顧不上擦,一把抓過交易終端,手指已在登錄框輸入密碼。
李陽睜開眼,沒說話,直接調出數據源監控麵板。他的指尖在幾行代碼間快速掃過,確認抓取鏈路無誤。“數據真實,不是延遲或錯包。”他說,“爬蟲節點回傳三次校驗,結果一致。”
“不是誤報。”陳帆盯著回測窗口彈出的結果——0.5秒內完成的曆史信號比對顯示,類似形態在過去五年出現七次,平均持有時長8分12秒,收益區間8.6%至10.3%,最大回撤不足1.3%。
“啟動A類協議。”他下令,“現券建倉,期貨對衝,資金池調用五十萬,拆單執行。”
張遠點頭,雙手已在鍵盤上敲擊下單指令。李陽同步打開模擬交易通道,預設空頭倉位參數。係統自動接入交易所接口,開始測算最優拆分比例。
“流動性正在下降。”李陽盯著委托隊列,“三分鐘前買一檔還有兩千手,現在隻剩六百五十七手。價格衝擊風險升高。”
“那就更快。”陳帆調出服務器資源監控,SGI工作站的算力負載瞬間飆升至78%。係統根據實時盤口動態生成十七筆買入訂單,每筆金額控製在三十萬元以下,規避大額申報觸發監管預警。
第一筆成交價103.45元,撮合時間0.37秒。
第二筆103.51元,延遲略高,因網絡波動導致請求重發一次。
張遠緊盯成交回報,每確認一筆,就在記錄表打鉤。他的呼吸逐漸變淺,額頭滲出細汗。當第十二筆成交刷新時,買一價已跳升至103.76元。
“成本在爬。”他說。
“繼續。”陳帆盯著溢價率曲線,“隻要還沒回落,就說明還有人願意抬轎。”
第十七筆成交於103.82元,耗時4分53秒。係統立即彙總持倉信息,計算對衝量。李陽點擊確認,期貨端十手中證500股指空單同步鎖定,等額麵值反向覆蓋。
整個建倉過程結束,總耗時7分21秒。
屏幕上,溢價率仍在慣性衝高,短暫觸及3.4%後開始拐頭。陳帆沒有鬆懈,將平倉條件單設置在103.98元價位,觸發機製為連續三秒成交均價不低於該值。
時間一分一秒推進。
實驗室隻剩下鍵盤輕響和風扇低鳴。張遠靠在椅背上,手指微微發抖,眼睛仍死死盯著價格變動欄。李陽重新檢查日誌流,確保每一筆回傳數據都被完整記錄。
第六分鐘,買盤力量驟減。一筆兩千手的大賣單直接砸穿買一檔,價格瞬間回落至103.65元。
“要走了。”李陽低聲說。
第七分鐘,係統發出提示音:**“條件滿足,平倉指令已發送。”**
交易終端彈出確認框——現券全數賣出,成交均價103.98元;期貨端同步回補,盈利鎖定。
扣除手續費與滑點損耗,淨收益率定格在**12.7%**。
從警報響起,到資金落袋,全程**9分48秒**。
張遠長長吐出一口氣,整個人癱進椅子裡,手裡還攥著那張寫滿數字的草稿紙。“成了……真他媽的成了。”他聲音發虛,“五十萬變五十六萬三千,就這麼幾分鐘。”
李陽沒笑。他正調取後台交易時間軸,眉頭越皺越緊。“不對。”他說,“有人比我們早。”
陳帆轉頭:“什麼?”
“我查了交易所逐筆數據。”李陽放大時間刻度,“有一個自營賬戶,在我們第一筆成交前**2分13秒**,已經買入三百手‘97國債(4’,手法一樣——小額拆單,快速吃進。而且是在溢價剛突破2.8%的時候動手的。”
房間溫度仿佛降了幾度。
“哪家?”陳帆問。
“IP溯源指向中天證券內部網絡段。”李陽滾動日誌,“更奇怪的是,他們隻買了三分之一倉位就沒再跟進,像是……試探。”
陳帆沉默片刻,忽然冷笑了一聲:“不是試探,是放風。”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