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回到終端前,開始編寫因子權重動態分配的核心算法。代碼行一行刷新,調試日誌不斷滾動。他在入口處加入了多重校驗機製,確保任何一次因子切換都必須經過驗證流程。
“第一版監測模塊差不多了。”他說話時眼睛沒離開屏幕,“IC值每小時更新一次,異常變動會推送到主控台。”
周婷輸入完最後一項預警參數,按下回車。大屏右下角多出一個小窗口,實時顯示五個主要因子的當前有效性評分。市值因子的柱狀圖呈暗灰色,數值停留在0.07。
陳帆站在主控台前,手指輕敲桌麵。他的視線反複掃過新上線的監控麵板,像是在確認某個尚未顯現的信號。
“把過去一年的所有極端行情段重新跑一遍。”他對李陽說,“特彆是風格突變的時間點,我要看這套監測機製能不能提前捕捉到轉折。”
“馬上開始。”李陽啟動回測任務,係統加載曆史數據包,進度條緩慢推進。
張遠仍坐在原位,盯著舊策略與新模型的收益曲線對比圖。兩條線在前期幾乎重合,但從三個月前開始分叉,新模型明顯規避了最近一波回撤。
“如果我們早兩個月上這個模塊……”他喃喃道。
“沒有如果。”陳帆打斷他,“我們現在做的,是為了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
話音落下,主控台突然響起短促的提示音。新上線的監測係統首次觸發黃色預警——成長因子的IC值連續兩期超過0.12,且科技板塊資金流入強度達到閾值。
李陽看了一眼來源標記:“信號來自今日午盤後的集中放量上漲,涉及十七隻中小市值成長股。”
“不是偶然。”周婷確認道,“資金路徑清晰,節奏一致,背後有組織。”
陳帆沒有立即下令調整倉位。他調出這幾隻股票的股東名單變動記錄,逐一看過去。
三分鐘後,他開口:“通知交易席,準備建立試驗倉。”
“多少?”
“五百萬額度,分三批打入。標的鎖定在符合高研發支出、營收增速大於30%、且近期出現機構調研記錄的公司。”
“用新因子權重?”李陽問。
“用。”陳帆盯著屏幕,“讓係統記住這種感覺。”
命令下達後,李陽在後台開啟沙盒環境,將新策略映射到模擬賬戶同步運行。大屏左側顯示實盤操作,右側則是基於新邏輯的預測路徑。
兩者起初略有偏差,但在第三個小時後逐漸趨同。
周婷在風控台增加了實時比對功能,將每一次係統建議與人工決策並列展示。她發現,在麵對突發跳漲時,新模式更傾向於觀察後續承接力度,而非立即追高。
“反應變慢了。”她說。
“不是慢。”陳帆糾正,“是學會了等待證據。”
夜色漸深,辦公室隻剩幾盞工作燈亮著。其他人陸續離座活動,唯有陳帆仍坐在主控台前,目光鎖定在最新一批進入觀察池的候選股上。
其中一隻醫療設備企業剛剛發布新型檢測平台,股價午後直線拉升。係統根據成長性評分將其納入推薦列表,但融合層因流動性不足暫時壓下了買入指令。
李陽注意到這個細節,特意放大了決策日誌。
“它在權衡。”他低聲說。
陳帆沒回答。他正看著另一組數據——這隻股票的背後,已有三家券商在二十四小時內出具買入評級,全部提及“技術突破”和“進口替代”。
他伸手移到鍵盤上方,準備手動介入。
就在這時,主控台再次響起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