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旦把貪官們都收拾了,是,這確實是解氣了舒服了,可誰來替大秦做事呢?
贏野不是什麼嫉惡如仇的清官,也不是什麼勵精圖治的乾吏。
他是大秦的儲君,未來的皇帝!
所以站在贏野的位置上來說,他隻能暫時忽視掉某些問題。
“治標,治本……”
贏野默默念叨著這兩個詞彙,臉上的表情越發的凝重。
若想治理屍位素餐,人浮於事的冗官,贏野當然有很多辦法,甚至他已經準備籌措‘考成法’,通過設定各種標準化的‘績效’,來評判官員們每一年的工作。
考成法!
由自商鞅,王安石後,近代前最後一位大改革家張居正所創的考成法!
所謂考成法,是指各部各司都將把所屬官員每一年應該辦的事情,設定好期限,分彆登記在賬簿上,由九卿,禦史,及其下屬們,逐月進行核實檢查。
這樣就足以形成一套考評與糾偏相結合的辦法,改變以往大秦升遷貶謫官員的考評辦法。
而在擁有了這套考評體係後,贏野再把九卿慢慢都轉變成自己的儲君黨,屆時此法自然能剔除掉大多數的冗官,將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提拔上來。
不過這件事情贏野倒是不太著急,畢竟官吏法才剛剛施行,還沒穩定下來,貿然又行新法,不提手下人會如何陽奉陰違,單單是政策的多變性,就足以讓一些有心改革的官員心生畏懼了。
而且。
冗官好治。
貪官汙吏才是真正難治的!
如後世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殺得大明官場血流成河,動輒便將官員剝皮充草,甚至在明朝初期到了無官可用的地步,一些官員甚至是戴著腳銬坐在衙門裡審案。
可如此嚴苛的刑法仍然沒有杜絕官場貪腐現象,反倒讓大明官場的風氣愈發敗壞起來。
原因是什麼?
當然是朱元璋太小氣,舍不得給官員們俸祿,許多大明官員們窮經皓首一輩子,好不容易當上官了,結果比沒當上官時更窮。
這操作,逼得許多官員不得不貪!
所以贏野也在構思,預備在近期某個時間點,在朝堂上提一提漲薪的事情。
畢竟人所貪圖的,無非就是錢權名色四個字。
名,色,權,這些都還好說。
在嬴野所構造的未來大秦政治體係中,名和權都需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去取得。
色嘛,這玩意不好說。
而錢這個問題,自然需要狠狠漲薪,配合嚴酷的官吏法考成法,以及官員監察體係,來狠狠抑製官員們的貪腐行為。
但是這裡又引出一個點來。
漲薪需要錢,現在修生養息中的大秦,這個時代最大的地主,委實沒有太多的餘糧了!
打仗要錢,出海要錢,穩定邊疆要錢,就連新幣流通發行,前期也需要朝廷墊付一大筆資金,後續才能逐步收回成本,繼而從新式錢幣上盈取薄利。
所以大秦沒錢!
彆說給官員們漲薪了,單單每年的軍餉都有點受不住!
這也是秦朝時期徭役如此盛行的原因,畢竟朝堂沒有錢征集民夫,隻能通過法律的手段,強製黔首們無償為大秦付出勞動。
這裡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秦朝,乃至宋朝時期,流通的貨幣主要以銅錢為主。
因為彼時華夏還沒有大規模開采白銀,同時華夏的白銀儲量也很低,宋朝巔峰時期每年課銀量也隻有兩萬兩左右,秦朝的白銀開采量就更少了。
一直要到張居正改革後,大規模施行海外貿易,海外白銀大量流入華夏,白銀才正式承擔起華夏貨幣的職能。
所以現在贏野推向民間的銀幣,數量是非常少的,價格也很高昂,尋常人家根本消費不起。
而能夠用得起銀幣的人家,往往也是將其收藏起來,作為類似‘紀念品’一樣的存在,實際上也沒怎麼在民間流通。
但是關於大秦沒錢這個問題,贏野其實早就想好了出路。
出海!
贏野之所以一直主推徐福出海這件事情,什麼海外擴張,華夏千秋功業之類的說辭,其實都隻是次要原因。
說白了就是為了錢!
畢竟現在雖說航海技術還不發達,大秦的巨舸還不足以抵達後世那些頂級白銀出口國。
可是臨近南海郡的倭國,卻是一個最完美的代餐!
隻要徐福能在茫茫大海上尋找到扶桑島嶼,找到石見銀礦的話。
那麼終秦一朝!
都將不再為錢這件事情擔憂了!
而且等徐福徹底殖民了扶桑島後,從此倭國便將是華夏的自古以來之地,同時也將成為大秦對世界海外殖民的橋頭堡,將大秦的海上貿易路線徹底打通!
至於後世的倭寇侵華?
嗬嗬,更是徹底淪為空談!
畢竟現在的倭國還處於彌生時期,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徐福的兩千秦軍精銳,足以踏平扶桑島嶼上所有的反抗者!
這應當是‘大秦侵倭’才對!
前提是徐福能夠找得到扶桑島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也是贏野給徐福許諾那般多的豐厚獎賞的原因。
“不過徐福的心腹昨日到了鹹陽,竟跟我說,找到了一些曾經去過扶桑的臨海越族之人,這次會帶著這些越族人一塊前去尋覓扶桑島嶼。”
“莫非在曆史上的徐福,便是靠著那幾個越族人,最終才找到了扶桑島嶼,帶著兩千童男童女在扶桑稱王的嗎?”
贏野默默喃喃著。
一想到徐福找到扶桑島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心中的陰鬱不由得一掃而空。
石見銀山!
這可是銀產量曾經在接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裡,占據全球三分之一的超級銀礦!
年產百萬兩現銀都隻是石見銀山的底線!
更莫說。
倭國地界上,略次於石見銀山的超級銀礦,還有非常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