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豐收盈餘,則黔首們都能吃飽飯,不會想著造反,國家也有多餘的賦稅,能夠發展其他東西,而軍隊也能夠保持戰鬥力,不至於餓著肚子打仗,亦或者成天擔心著後勤問題。
後世哪一次大規模的起義,不是因為底層民眾們連飯都吃不飽了,橫豎都是個死字,索性才拍拍屁股造反的?
而後世任何一個王朝同樣也是因為有錢,有糧,才有機會出現武德充沛的情況,能夠遠征邊疆各大蠻夷,保持王朝的興盛。
所謂的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便是這個意思。
有多餘的糧食,朝廷才有能力支持軍隊遠征,才有能力鎮守邊疆,才有能力驅逐蠻夷,擴大疆土。
否則連軍隊的糧餉都湊不夠,連最基本的後勤都保障不了,便是一言九鼎的皇帝,也不可能讓手下的軍隊士兵們餓著肚子去打仗吧?
而想要有足夠的糧食,一般來說隻有兩種辦法。
第一是國家長時間的風調雨順,沒有大規模的旱災,洪災,沒有出現什麼人禍兵禍,同時君主也足夠仁德。
這樣一來百姓們都能夠安心生產農作,以古代民眾們的辛勤程度,自然而然便有了足夠填飽肚子的糧食,還有上繳朝廷的餘糧。
但是呢。
若是君主仁德,國家也沒有人禍兵災,結果運道不好,國家連續出現大規模的旱災,洪災,導致許多土地顆粒無收的話,那麼結果仍然是沒有糧食。
後世有學者進行過研究,許多人都認為,明王朝之所以滅亡,自然有方方麵麵的原因。
如連續出了好些個頂級廢物皇帝,國家政策從根源上就有問題,又如開國初期製定的一些政策逐漸糜爛,把藩王當豬養,導致大量耕地落到藩王手裡不上繳賦稅,還有過於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隱瞞人口問題,還有舉人進士們庇護的大量不納稅人口,乃至隔絕海貿問題……還有太多沒有羅列的原因。
但是也有許多學者認為,導致明王朝滅絕的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甚至是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明王朝後期恰好處於全球第四次小冰河期!
這個時期的華夏經曆了極端的氣候變化,夏天各地大旱大澇,讓無數農田顆粒無收,冬天又太過於寒冷,導致很多百姓活活餓死凍死,,甚至就連處於亞熱帶的粵地,甚至連瓊州島,都頻頻出現了暴雪天氣。
如此極端的氣候變化,導致明朝全國糧食大幅度減產,饑荒頻發,又導致許多地方出現大規模鼠疫等瘟疫,最後才導致超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國家財政徹底陷入總崩潰。
內憂外患下,明王朝最終才被韃子攻滅。
所以管中窺豹可以知道。
旱災,洪澇,同樣是非常影響一個國家安全的問題。
而興修水利工程,當然能極大緩解這個問題,讓缺水的地方有水灌溉農田,讓水太多導致洪澇的地方,能夠排出多餘的水,不至於農田被淹沒。
但是統治者們雖然都知道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甚至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通常都不是很有效果。
畢竟。
第一搞水利工程太耗費錢糧和人力,一個不好,就容易引得當地百姓民不聊生,最後引發大規模暴動起義。
如後世隋朝征集全國民夫,修築京杭大運河,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直接造成隋朝的滅絕。
又如元朝時期強征十幾萬民夫挖掘黃河河道,最後搞出個‘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繼而引發全國大起義,導致元朝統治被推翻。
喜歡開局怒噴扶蘇,這個皇帝我來當!請大家收藏:()開局怒噴扶蘇,這個皇帝我來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