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駱賓王:天才詩魂的重生_走入唐宋詩詞的河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走入唐宋詩詞的河流 > 第四章 駱賓王:天才詩魂的重生

第四章 駱賓王:天才詩魂的重生(1 / 2)

公元684年的秋天,洛陽大獄裡的蟬還在叫。

駱賓王靠在石壁上,粗布囚衣上沾著黴斑,手腕上的鐐銬磨得皮膚發紅。蟬聲從鐵窗縫裡鑽進來,“吱呀——吱呀——”,沒完沒了,像根細針,一下下紮在他心上。他摸了摸頭發,觸到一片花白——才五十出頭,怎麼就老得這麼快?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他隨口念出這兩句,聲音沙啞,帶著監獄裡特有的黴味。旁邊的獄卒聽見了,翻了個白眼:“都成階下囚了,還裝什麼文人?”

駱賓王沒理他,隻是盯著鐵窗外的那棵老槐樹——蟬就趴在枝頭,翅膀被秋露打濕,卻還在拚命叫。他自己跟這蟬,太像了。

《在獄詠蟬》:一隻蟬,藏著寒門士子的全部委屈

駱賓王寫《在獄詠蟬》的時候,不是在“無病**”——他是真的走投無路了。

前一年,他還跟著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寫了那篇把武則天罵得狗血淋頭的《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字字像刀子,連武則天自己讀了都忍不住誇“這人文采好”。可沒幾個月,起義就敗了,徐敬業死了,他成了“逆黨”,被抓進洛陽大獄,等著判死刑。

從京官到死囚,從“文壇紅人”到“階下囚”,這落差太大,大到他夜裡睡不著,隻能聽著蟬聲發呆。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他接著往下念,眼前浮現出自己年輕時的樣子——那時候他頭發烏黑,穿著青布長衫,在長安街頭跟人論詩,意氣風發,說要“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想著靠才華乾一番大事。可現在呢?頭發白了,人老了,還成了囚徒,連一隻蟬的“玄鬢”(黑翅膀),都比他活得自在。

這哪是寫蟬?是在寫他自己啊。

他出身寒微,父親隻是博陵的一個小吏,早早就死了,他跟著母親長大,靠自己苦讀才考上功名。可在官場裡,寒門子弟想往上走,比登天還難——那些門閥子弟,憑著家世就能當大官,他卻隻能在小官的位置上打轉,還總被人排擠。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這兩句,是他這輩子的寫照。

“露重”,是武則天掌權後的政治環境——到處都是告密的人,到處都是陷阱,他想替百姓做點事,卻總被絆住腳;“風多”,是那些權貴的打壓——他寫《討武曌檄》,是想反對武則天的專權,可到頭來,起義失敗,他的聲音(“響”)也被壓下去了,沒人聽他的委屈,沒人信他的忠誠。

有天夜裡,獄卒給他送牢飯,他抓住獄卒的手,問:“你說,我是不是個壞人?”

獄卒愣了愣,搖搖頭:“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壞人,你寫的詩,我聽過,挺好的。”

駱賓王笑了,笑得眼淚都出來了——連個獄卒都知道他的詩好,那些當官的,卻隻把他當“逆黨”。他接著寫:“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我像蟬一樣高潔,不貪財,不害人,可沒人信我,誰能替我說說心裡話啊?

這首詩寫完,他把紙藏在囚衣裡,怕被獄卒搜走。他知道,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他想留下點什麼,想讓後人知道,有個叫駱賓王的寒門士子,曾在監獄裡,對著一隻蟬,訴說過自己的委屈。

後來,有人把這首詩帶出了監獄,傳到了長安。那些跟他一樣的寒門子弟,讀著“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都哭了——這寫的不是駱賓王一個人,是他們所有人的困境啊。

又想當士族,又不服士族

在初唐四傑裡,駱賓王是最“矛盾”的一個。

王勃、楊炯、盧照鄰,要麼是徹底的寒門,要麼是普通士族,對“躋身士族”沒那麼執著。

駱賓王不一樣——他出身寒微,卻總想靠才華擠進士族圈子;可真靠近了,又不服士族的傲慢,覺得他們“沒真本事,全靠家世”。

這種矛盾,全寫在他的詩裡了。

他寫《帝京篇》的時候,正在長安當小官。那時候的長安,繁華得像一場夢——“山河千裡國,城闕九重門”,皇宮的大門一層疊一層,街上的香車來來往往,珠簾一挑,露出裡麵的綾羅綢緞;酒肆裡的歌聲飄得很遠,遊俠兒騎著馬,腰間掛著寶劍,意氣風發。

駱賓王站在街頭,看著這一切,心裡又羨慕又不服。他把這些都寫進《帝京篇》:“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看著是誇長安繁華,其實藏著點“酸”:這些繁華,都是士族的,跟我們寒門子弟沒關係。

他接著寫“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淩五公”,直接戳穿那些權貴的幻想——你們以為自己能富貴一輩子?彆做夢了,“桑田碧海須臾改”,說不定哪天就敗了。

有人勸他:“你一個小官,彆寫這些得罪人的話,小心被罷官。”

駱賓王卻笑了:“我寫的是實話,他們不愛聽,我也要寫。我就是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寒門子弟,也能寫出比他們好的詩,也能看透他們的虛偽。”

他的矛盾,還體現在對“科舉”的態度上。

他是靠科舉考上功名的,知道科舉是寒門子弟唯一的出路,所以他支持科舉;可他也知道,科舉裡貓膩多——考官大多是士族出身,錄取的名額也偏向自己人,像他這樣的寒門子弟,就算考中了,也難有出頭之日。

所以他在詩裡寫“未展乾時策,空嗟負歲華”——我有治國的本事,卻沒機會施展,隻能白白浪費年華。這既是在抱怨科舉的不公,也是在給自己打氣:就算沒機會,我也不放棄。

這種矛盾,不是駱賓王一個人的問題,是初唐社會轉型期的“通病”——那時候,科舉剛興起,士族的勢力還很大,寒門子弟夾在中間,既想靠科舉往上走,又不服士族的壟斷,既向往繁華,又痛恨繁華背後的不公。

駱賓王把這種矛盾寫進詩裡,沒想著“解決”,隻是“記錄”——記錄一個寒門士子的掙紮,記錄一個時代的迷茫。正是這種“不掩飾的矛盾”,讓他的詩比其他三傑的更真實,更有煙火氣。


最新小说: 遊戲入侵,誰說廚神不是神 無敵庶子 偷養罪臣之子後,她暴富了 惡女懷有鬼胎:大佬們爭先來當爹 我的絕色總裁未婚妻 重生後,渣男寵夫無度 王侯世家 我在2003撿回了遺憾 三夫攻略,師尊難逃 墟元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