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崔護人麵桃花中唐文人煙火與悵惘_走入唐宋詩詞的河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走入唐宋詩詞的河流 > 第146章崔護人麵桃花中唐文人煙火與悵惘

第146章崔護人麵桃花中唐文人煙火與悵惘(1 / 2)

公元846年的春天,洛陽城外一處小院裡,74歲的崔護坐在藤椅上曬著太陽。風裡飄著鄰院的桃花香,他眯著眼睛,伸手撫摸著案上的舊詩集——那本裡,藏著他50年前在長安城南撞見的一場春天,也藏著讓他名垂千古的“人麵桃花”。

很多人知道他是寫“人麵不知何處去”的詩人,卻少有人知道,這位博陵崔家的子弟,走過的是一條最典型的中唐文人路:從書香門第裡的苦讀少年,到兩度登科的寒門進士,再到官至嶺南節度使的清正官員,最後歸隱田園,把一生的煙火與悵惘,都揉進了一首詩裡。

博陵崔家的少年:書堆裡長大的“學霸苗子”

772年,崔護出生在博陵(今河北定州)崔氏家族——這可不是普通人家,在唐朝,“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並稱,是天下聞名的“五姓七家”之一,簡單說就是“世代讀書做官的名門”。他爹崔銳更厲害,官至大理少卿,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管的是全國的司法大事。

按說生在這樣的家庭,崔護本該是個養尊處優的“官二代”,可他從小沒沾過半點嬌生慣養的毛病。為啥?因為崔銳對兒子的要求特彆嚴——每天天不亮,崔護就得坐在書房裡背《詩經》《尚書》,背錯一個字,不僅晚飯沒得吃,還得對著祖宗牌位罰站。

崔護後來回憶說,小時候最盼的就是下雨天——不是能出去玩,是雨天父親不用上朝,會坐在書房裡陪他讀書,偶爾還會講斷案的故事。有一次,崔銳講起一個窮人因為沒錢給母親治病,偷了富人的糧食,最後主動改判從輕的事,末了對崔護說:“讀書不是為了當官享福,是為了心裡有杆秤,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該幫的人。”

這話崔護記了一輩子。後來他不管是考科舉,還是當大官,心裡都揣著這杆“秤”。

少年時的崔護,是出了名的“書呆子”。博陵城裡的小孩都在街頭巷尾跑著玩的時候,他要麼在自家書房裡啃經書,要麼就去城外的佛寺裡找老和尚討論詩文。有一次,佛寺裡的老和尚跟他聊起李白的詩,崔護說:“李白的詩像天上的雲,好看卻抓不住;我想寫的詩,要像地上的草,普通人一看就懂,卻能記一輩子。”

老和尚當時就笑了:“你這孩子,心不高,卻實誠。以後準能寫出好東西。”

誰也沒想到,這句“實誠”的評價,後來真成了崔護詩歌的底色——他一輩子沒寫過什麼晦澀難懂的“文人詩”,就憑《題都城南莊》那28個字,把“物是人非”這回事,寫得連不識字的老太太都能聽懂,都能跟著歎口氣。

長安城裡的科舉路:兩次登科的“逆襲考生”

唐朝的文人,想當官幾乎隻有一條路:考科舉。而科舉裡最難的,就是“進士科”——有句話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30歲考上明經科都算老的,50歲考上進士科都算年輕的。

崔護20歲出頭的時候,揣著父親給的盤纏,背著一箱子書,第一次去了長安。那時候的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朱雀大街寬得能跑八匹馬,酒肆裡飄著胡姬的歌聲,考場門口擠滿了從全國各地來的考生。崔護站在考場外,心裡又緊張又激動——他知道,這扇門背後,不僅是自己的前途,更是父親的期望。

可科舉哪有那麼容易?第一次考進士,崔護落榜了。

落榜那天,他獨自坐在長安城南的曲江池邊,看著彆人榜上有名的歡呼,手裡攥著寫滿錯題的卷子,眼淚差點掉下來。他想寫信回家說“我不考了”,一想起父親說的“心裡有杆秤”,又把信撕了。

從那以後,崔護在長安租了個小破院,開始了“苦讀模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書,中午啃個冷餅子繼續寫策論,晚上點著油燈改文章,直到眼睛睜不開才睡覺。有一次,鄰居老太太看他天天不出門,還以為他病了,特意送了碗熱粥過來,說:“小夥子,彆太拚了,身體要緊。”

崔護握著熱粥,心裡暖得不行——他知道,在長安,像他這樣的窮考生太多了,大家都在熬,熬到出頭的那天。

熬了整整四年,到了貞元十二年(796年),24歲的崔護再次走進考場。這一次,他沒慌——策論裡寫的“百姓疾苦”,是他從鄰居老太太那裡聽來的;詩裡寫的“長安春景”,是他四年裡每天路過的街景。放榜那天,他擠在人群裡,從最後一名往前找,找了三遍,才在中間位置看到“崔護”兩個字。

那一刻,崔護抱著旁邊的考生哭了——不是因為當上官了,是因為沒白熬,沒讓父親失望。

崔護的“學霸路”還沒結束。唐朝的科舉,考上進士隻是“入門”,想當大官,還得考“製科”——就是皇帝親自出題的考試,考的是“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簡單說就是“既有學問,又會辦事”。

元和元年(806年),34歲的崔護又參加了製科考試。這一次,他寫的策論裡,提到了“減輕賦稅、安撫流民”的建議,正好戳中了剛即位的唐憲宗的心思。放榜時,崔護考了第一名——“才識兼茂科”登第,一下子從“普通進士”變成了“皇帝看中的人才”。

那天,崔護回到小破院,把錄取通知書貼在牆上,煮了一碗麵條,加了兩個雞蛋——這是他來長安十年,吃得最奢侈的一頓飯。他知道,從這天起,他要走的路,不再是書堆裡的路,是官場裡的路,是要為老百姓辦事的路。

官場裡的“實在人”:從京兆尹到嶺南節度使的政績

考上製科後,崔護先是被派到地方當縣尉——就是現在的縣公安局局長,管治安、抓小偷。彆看官小,崔護乾得特彆認真。他到任第一天,就把縣裡的卷宗全翻了一遍,發現有幾個老百姓是因為欠了地主的錢被抓的,立馬找地主談話,說:“老百姓要是有活路,誰願意欠你錢?你要是再逼他們,我就上報朝廷,說你欺壓百姓。”

地主怕了,不僅免了欠款,還送了糧食給那幾家老百姓。老百姓都誇:“新來的崔縣尉,是個實在人。”

後來,崔護又被調到中央當監察禦史,管的是彈劾貪官汙吏。有一次,他查到一個大官貪汙救災款,立馬寫了奏折上報。有人勸他:“那人後台硬,你彆惹禍上身。”崔護說:“我考科舉不是為了怕事,是為了辦事。要是看著貪官不管,我對不起老百姓,也對不起我爹當年教我的話。”

最後,那個大官真被罷了官,救災款也追了回來。唐憲宗知道後,誇崔護:“你這人性子直,適合乾大事。”

到了大和三年(829年),57歲的崔護迎來了他官場生涯的巔峰——先是被任命為京兆尹,就是長安市市長;沒過幾個月,又升為禦史大夫兼嶺南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廣東省委書記兼軍區司令。

長安是京城,不好管——達官貴人多,規矩多,矛盾也多。崔護當京兆尹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整頓“夜市”。那時候長安的夜市裡,有不少權貴家裡的仆人欺負小商販,強買強賣。崔護直接派衙役在夜市巡邏,隻要看到欺負人的,不管是誰家的人,先抓起來再說。有一次,一個宰相的仆人強搶商販的水果,崔護不僅把人打了***板,還親自去宰相府“說理”:“您是宰相,要為天下人做榜樣,要是您家仆人欺負老百姓,老百姓還能信朝廷嗎?”

宰相被說得啞口無言,賠了商販的錢,還跟崔護道了歉。從那以後,長安的夜市太平了,小商販們都說:“崔市長是個敢替我們說話的官。”

後來崔護去嶺南當節度使,難度更大——嶺南那時候是“蠻荒之地”,氣候濕熱,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經常鬨矛盾。崔護到任後,沒先搞“大工程”,而是先帶著隨從走遍了嶺南的各個州縣,跟少數民族的首領聊天,問他們需要什麼。

他發現少數民族最缺的是糧食和醫生——因為氣候不好,莊稼長不好,生病了也沒人治。崔護立馬從北方調了稻種,教他們種水稻;又在每個州縣建了“惠民藥局”,請醫生免費給老百姓看病。有個少數民族首領感動得說:“以前的官來了,隻知道要我們交稅;崔大人來了,卻給我們送糧食、送醫生。我們以後一定聽朝廷的話。”


最新小说: 靈魂迷宮第一卷覺醒紀元 祖國母親支援穿甲彈,射爆萬族 靈卡劫:王朝餘燼 關於NBA的那些事 一劍照汗青 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 明興祖續命大明600年 鐵血黔軍:從抗戰到解放 碰到手就會變成女孩子是什麼鬼 悄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