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方麵,陸鶴璋提出了國家放山歸民,鼓勵百姓開荒的想法。
但凡願意開荒的百姓,可免1~3年的賦稅政策。
當今世道,百姓們是不可以隨意進山砍伐的。
山是屬於皇帝,屬於地主和各位王公貴族的。
這些權貴牢牢掌控著這點資源,不允許百姓動山上的一草一木,百姓手裡僅有那一畝三分地,又如何能發展農業?
農業不發展,國家又怎麼能富裕。
想要發展農業,就得讓百姓手裡有田有地。
在水利方麵,陸鶴璋提出,首先得迎著原有的河道,把河流一直修築到大海。
把河道加寬加深。
讓洪水泛濫的時候,給那些多餘的水一個去處。
在這一條河道中,每隔一個節點就要設置一個閥門,每當洪水泛濫的時候,打開閥門,讓水流去大海。
而在乾旱的時候,關起閥門,就可留著水去灌溉農田。
寫到這裡的時候,陸鶴璋突然想起了現代的南水北調工程。
於是又把南水北調的想法統統都寫了下來。
他這行雲如流水,片刻猶豫都沒有的樣子,倒是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楚致辭從開始到現在,目光已經落在他身上很多次了。
見他不過最初思索了片刻,隨後就馬不停蹄的開始寫,她不由得好奇起來。
想下去看看,又怕引起他的注意,隻好憋著站在高台上,試圖用眼神去看他寫的是什麼,不過什麼的沒看到。
自從題目開始以後,皇帝的目光就掃視過了在場的每一位學子。
陸鶴璋這麼自信的表現,自然也是取得了皇帝的關注的。
皇帝本來想下去看的,又怕自己下去會惹得眾位學子緊張,就隻好耐下性子在位置上等了起來。
不多時,陸鶴璋停下了筆,抬頭看向皇帝:
“皇上,學生的作答已經完成。”
此時距離皇帝規定的時間還有大半個時辰左右。
殿裡的學子一聽到有人提起完成了,紛紛抬頭去看陸鶴璋。
見他作答的這麼快,皇帝也想看看他究竟寫的是什麼。
於是就吩咐身邊的宦官:“把卷子拿上來。”
“是。”
那胖乎乎的宦官應了一聲,隨即走到了陸鶴璋的跟前,拿走了桌麵的卷子,遞到皇帝手中。
接過他的卷子以後,入目的就是乾淨整潔的卷麵,字體端正乾淨,筆鋒流暢。
光看著這毫無圈改過的卷子,就給了人極大的好感。
皇帝不自覺的露出了一個笑,開始從頭瀏覽起了陸鶴璋的文章。
他的觀點很犀利,也很有用。
但是若是執行這些政策,受到的阻力也是能猜測到的。
皇帝看著他的文,一會兒眉目緊鎖,一會兒又滿含讚賞。
最後忍不住開始想了起來,如果他提出的這些政策都能執行,那到時候國家又會是怎樣的局麵?
不過紙上談兵容易,想要實施,那可就困難重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