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旬。
華國有著一個上山下鄉,讓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帶領中下貧農共建發展的政策。
而事實是,城裡崗位稀缺,容納不下那麼多年輕人。
而農村因為偏遠,缺少很多技術人才,綜合考慮之下,國家就下了這樣一個政策。
鼓勵年輕人上山下鄉,到農村去開墾荒地。
這一政策剛開始隻是鼓勵,後來傳著傳著,直接就是強製,但凡是初中或高中畢業,沒有工作的,都得去下鄉。
為此,大批年輕單身,又沒有工作的青年男女,就不得不來到了農村,紮根土地。
而這一批知識青年,也被人們簡稱為知青。
知青們來的時候容易,但想走的時候可沒那麼簡單了。
因為在來農村之前,就連他們的戶籍都已經被遷了過來。
想要回城,就得找到工作,然後再找關係把戶口遷回去。
可城裡的崗位就那麼多,哪怕偶爾有空缺,也早就被身邊的人所彌補,根本輪不到遠在農村的知青。
這也導致了很多知青來到了農村,卻一直回不去城裡。
—
西隴村位於最偏遠的南省,這裡地域偏僻,環境也很落後,是最需要支持青年幫扶的地方。
自這些年以來,村裡陸陸續續來了18位知青。
這些知青下鄉的時候,都是十七八歲。
可長期留在鄉下回城無望,漸漸的年紀大了,也隻能融入農村,開始尋找著合適的對象,建立著一個小家。
—
陸家是西隴村有名的貧農。
自爺爺那一輩起,就因為家裡男丁稀少,田裡的食物也不夠,都餓的皮包骨頭。
可是從陸鶴璋這一輩開始,陸家的男丁就多了起來。
陸鶴璋作為陸家的老大,底下還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
走進60年代末以後,他們家的這四兄弟漸漸長大,成了家裡乾活的主力軍。
自此以後,陸家的生活是越來越好,糧食也有了結餘。
而作為陸家最小的女兒,陸文芳出生的時候家裡的條件還不錯。
因為不需要天天麵朝黃土背朝天的乾活。
這倒讓她養成了十裡八鄉最是出挑的姑娘。
在一九七六年,她16歲的時候,就與下鄉的知青洛航聲看對了眼,結了婚。
而彼時的洛航聲早已經下鄉7年,多次尋求回城無望,最後又受不了地裡那麼多的活,最終選擇了與村裡顏值最為出眾的陸文芳結了婚。
自此以後,他的活也是由陸家這幾兄弟給分擔了。
洛航聲是城裡來的,與村裡的這些莊稼漢都不一樣。
哪怕來到村裡幾年,他依舊是清瘦白皙的狀態,和村裡那些又黑又糙的男人比起來,那不知英俊了多少倍。
模樣清秀英俊,又飽讀詩書,最主要的是還會說情話懂浪漫。
陸文芳出生的時候家裡條件雖然不錯,但也沒好到能送她去讀書的地步。